陶湘_陶湘伟
今天给各位分享陶湘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陶湘伟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是谁的诗作?
这不是诗,是一副对联,清代乾隆朝的状元秦大士所创。
位于南京秦淮河畔的长乐路上有一处清代府第建筑,府第的主人为清乾隆年间状元秦大士。
这句名联据传是在与人一起在杭州游岳王庙的时候做的,既避免了尴尬,也巧妙回答了人们的刁难问题,不愧为一代状元。
扩展资料
人称秦大士的诗、书、画为三绝,中状元后更加精益求精,曾奉乾隆之命缮写《昭明文选》。清著名书法理论家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把清代书法家分为五品九等,秦大士被列入“能品”。
在故居的西屋还保存着秦状元用正、草、隶、篆四体书写的碑刻,各俱形神,赏心悦目。大士晚年喜欢绘画,尤其善于写竹,有时作写意花卉,生气盎然,名重一时。
身为金陵人,秦大士在金陵留下了许多遗迹。尤其是城南一带,更有不少大士的墨迹题咏。夫子庙大成殿学宫“东南第一学”门匾即由大士题写。致仕回乡的秦大士,或居家,或出游,徜徉山水园林,处处见闲情逸致。
牛首山,摄山(今栖霞山),龙江关,乌龙潭,处处印下他的足迹;龙潭的涵碧楼,陶湘的冰雪窝,无不留有状元的吟诵。
请列举几个民国时期的著名学者。
希望对楼主有帮助:陶湘,字兰泉,号涉园,江苏武进人。生于清同冶十年(1871年),卒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享年七十岁。陶氏出身于官宦之家,早年也想走科举仕途之路,然而屡次乡试都铩羽而归。科场失意,使他只好另谋生路。辛亥以前,他先后在地方和军队担任一般职务。入民国后,陶湘跻身于实业界和金融界,历任上海、天津、山东等地纱厂经理,又任职中国银行,为驻沪监理官及重庆、天津分行经理,交通银行北京分行经理等。
丰厚的收入,为他日后藏书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陶湘三十岁左右开始收书,由于他锐意搜求,藏书事业进展神速,不数年,即得书三十万卷。剑民国十八年(1929年)他五十八岁时,被聘为故宫博物院图书馆专门委员,这时他已是一位收藏颇富,享有盛誉的藏书家了。
陶湘藏书,不同于一般传统的藏书家,而有着他自己鲜明的个人特色。首先,他藏书不专重宋元古本,而是以明本及清代精刻本为搜求的日标。涉园藏书多达三十万卷,完全无愧于藏书大家之列,但他却能另辟蹊径,以明本为大宗,数十年间,共收得明本一千余部。早年傅增湘与陶湘曾经有约,如果陶湘能收得明嘉靖善本一百部,傅增湘甘愿为之题“百嘉斋”匾额相赠。出人意料的是,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陶氏所收明嘉靖善本竟然超过了二百部。“百嘉斋”应改题为“皕嘉斋”才是了。
《金陵杂记》里的前人故迹
《金陵杂记》里的前人故迹
断断续续,终于读完了黄裳老先生写于1947年的《金陵五记》之《金陵杂记》。先生笔下的前人故迹,有大有小,有正面亦有负面,有的是我们平日里没有注意到,有的确是我们孤陋寡闻的,但无论如何,却都是有趣有味的,值得梳理记录下来。有的先生只是一笔带过,自己却是觉得好玩的,就查资料,简要补充,流水账如下。
1.王荆公与半山寺
王荆公,宋相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也,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由于王安石曾被宋神宗封为荆国公,所以又称王荆公。
半山寺故址,为宋相王介甫的园囿。《舆地纪胜》:“由城东门至蒋山,此为半道,故名。”先生参观时,寺已废。
2.周处与周处读书台
周处,西晋名将,“阳羡第一人物”,在“读《周处读书台》之两点感悟”一文里,有介绍,不再重复。
周处读书台,在金陵城东南石观音寺的一侧,先生参观时,已用作小学堂了。
3.柳如是与钱谦益
柳如是(1618年-1664年),本名杨爱,字如是,又称何东君,浙江嘉兴人,明末清初女诗人,容貌为“秦淮八艳”(又称“金陵八艳”,指明末清初秦淮河畔的八位艺妓,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柳如是、陈圆圆)之首。嫁明末大才子钱谦益为妾。钱娶柳后,盖“绛云楼”和“红豆馆”。两人同居绛云楼,读书论诗相对甚欢,钱戏称柳是“柳儒士”。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明末清初诗人、文学家。苏州常熟人。钱谦益是东林党的领袖之一,官至礼部侍郎,因争权失败而被革职。明亡后,马士英、阮大铖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建立南明小朝廷弘光政权,钱依附之,为礼部尚书。后降清,为礼部侍郎。晚节不保(柳如是劝其不要降清,未果),为后人耻。
4. 徐霖与快园
徐霖(1462-1538) 字子仁,号九峰、髯仙,又称徐山人。明代戏曲作家。祖籍长洲(苏州)人,生于华亭(上海松江),后移居金陵。工书法,善绘画,填曲富有才情,且颇精于格律,他与散曲作家陈铎在当时并有“曲坛祭酒”的称号,并与谢承举一起被称为“江东三才子”。
快园位于金陵老城南箍桶巷西侧一带,是徐霖旧居,明武宗南巡,两次入住快园。当地人称为“小西湖”。先生去时,快园已经荒废——满巷污泥,尽头一片菜园,有一湾臭水,旁边就是粪坑,仅是看到了废亭的遗址。后此地改建为民宅了。
5.袁枚与随园
袁枚(1716年——1798年),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等,祖籍浙江慈溪,生于钱塘(杭州)人,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随园诗话》的作者。先生笔下不喜欢的人。
随园是袁大才子的别墅。在金陵北小仓山。本随氏之园,后归袁枚,改称为随园。先生去时,园就已经废了,改为一座小洋房了。不知现在变得如何了。
6.鸡鹅巷与裤子裆
说鸡鹅巷与裤子裆,就不得不说说明亡后南明小朝廷(1644——1662)的两位“大人物”——马士英与阮大铖。
马士英(约1591~1646),字瑶草,贵州贵阳人,明末大臣,官至内阁首辅。明亡后,在金陵拥立福王朱由崧为帝(弘光帝)。成为南明弘光政权首辅,人称“马阁老”。后清兵渡江,抵抗,最终死于福建蒲城。但世人对其死因存疑,在清代,被后人所责骂。
鸡鹅巷就是马士英在金陵的故居。在老虎桥附近。故居已经没有了,剩下的就是地名了。
阮大铖(1587~1646),字集之,号圆海、石巢、百子山樵。安庆府桐城县(安徽枞阳)人。是明末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东阁大学士、戏曲作家。
阮大铖以进士居官后,先依东林党,后依魏忠贤,明亡后在南明小朝廷中官至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东阁大学士,清兵渡江后降清,后病死于带清军攻打仙霞关的石道上。
阮大铖一生投机,为人耻,但文笔确是非常好,流传下来的戏曲作品有《春灯谜》、《燕子笺》、《双金榜》和《牟尼合》。先生说还有《咏怀堂诗》也是被忽略了的。
裤子裆,就是库司坊——阮大铖故宅,在城南,小门口处。裤子裆后来成为小街巷“小门口”的一段,1950年左右并入了饮马巷。
阮大铖的故宅,即石巢园,清朝为陶湘所得,称陶家花园。先生去时,花园也已经荒芜了,成了民宅,仅存有一塘清水,两棵枯萎了的老藤,几块玲珑山石,水面上还有几只鸭子,夕阳照在池塘上面。
7.徐达与胜棋楼
徐达(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封魏国公。
胜棋楼位于金陵莫愁湖畔,始建于明洪武初年,重修于清同治十年。楼为二层五开间,正门中堂有棋桌,相传这里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大将徐达弈棋的地方。达胜,太祖以此楼赐之。至今“胜棋楼”内还挂有徐达的肖像。
先生去时,说这幅画让他觉得有趣,“这图上所画俯伏的样子,实在好笑。整个身子缩成一团,头部不见了,只有冠上的璎珞还在。画虽不高明,我想实际的情形,倒是差不多的。无怪太祖大悦,以为这是极好的奴才,要加以赏赐了。”
8.《桃花扇》与扇底下的小人物
《桃花扇》是清代文学家孔尚任创作的传奇剧本,讲述了明亡后南明小朝廷下,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的故事。
侯方域(1618——1655年),字朝宗,明归德府(河南商丘)人,明末清初散文家,明末“四公子”(与冒襄、陈贞慧、方以智,合称)之一。
侯方域是明户部尚书侯恂之子,祖父及父辈都是东林党人,均因反对宦官专权而被黜。明亡后,侯方域流落江南,入清后参加科举,为时人所讥。
李香君,明末清初,“秦淮八艳”之一。前已有介绍。
《桃花扇》里,除了侯方域、李香君,还有马士英、阮大铖、杨龙有等。马士英、阮大铖,前面已有介绍,不再重复。在短文里,先生独为杨龙有叫屈,为何?
查,杨龙友(1596——1646),名文骢,号山子,生于贵阳。明末清初的诗人、书画家。乡试中举后,与马士英之妹结婚。28岁时,奉母命移家金陵。明亡后,在南明小朝廷为官。清顺治3年(1646)在浙江衢州抵抗清兵,败退浦城。被俘后不屈而遭杀。
先生说:“杨龙友是清客,是权门贵戚,是帮闲,都不错的……在娼寮与豪门之间跑来跑去,所作无非是无聊之事,借阮大铖拉马,帮马士英统军,南都之陷,责任也不能全由他负……然而在《桃花扇》里杨龙友是写得颇为不堪的。当最后马士英从鸡鹅巷、阮大铖从裤子裆中逃了出来以后,被愤怒的人民抢去了细软书画和女人,打倒在地。这时是杨龙友出场,而且还借给他们一匹马,一起逃掉。末了阮大铖死于仙霞岭上,马土英命尽台州山中,都有了交代;而单单对于这个重要人物,为全剧线索的杨龙友的晚节一字不提,未免有点不公平。”
先生笔下的前人故迹,当然还有,自己也只是挑一些自己感兴趣,觉得应当记录下来,以备后查后用的。一本杂记,也是一出明末清初金陵城人物风情的烟烟雨雨,友友们如觉得好玩,可以淘先生的书来看一看。
古书收藏基本知识
进行古书收藏陶湘,对于古代用纸也得略知一二!那古书收藏陶湘的基本知识是什么呢?下面是我为陶湘你整理的古书收藏基本知识,希望对您有用。
古书收藏基本知识
(一)麻 纸
我国古代造纸用麻,主要有苎麻和大麻。苎麻是我国的特产,外国称之为中国草。大麻也是我国古老的麻种之一,俗称“火麻”,外国称之为汉麻。麻纸就是以麻类纤维制的纸张,常见的麻纸品种如下陶湘:
1.白、黄麻纸
白麻纸正面洁白、光滑,背面稍粗糙,有草秆、纸屑粘附。质地坚韧、耐久,只要不受潮,不会变质。黄麻纸呈淡黄色,一般比白麻纸略厚,性能与白麻纸相似,只是看起来更粗糙一些。无论是白麻纸还是黄麻纸,纸纹(也叫帘子纹)都比较宽,约有二指左右,有的纸纹不明显。
麻纸韧性好,有些流传至今的宋、元印本,虽历经千年,犹完整如新。
2.麻沙纸
产于福建建阳麻沙镇。颜色稍黄,纸纹不明显,厚薄、韧性也与麻纸相仿。
(二)宣 纸
唐代的安徽宣州府,出产一种质地优良的纸,地方官每年把它作为“贡品”献给朝廷。人们把这种纸按其产地命名为宣纸。
宣纸的主要原料是青檀的树皮。青檀树与桑树相似,是我国皖南一带的特产。明代以前的宣纸采用100%的青檀皮,经石灰处理、日光漂白及打浆、抄造而成。自清代起改用檀皮和稻草的混合浆料,其用料有全皮、半皮、七皮三草之不同。由于宣纸选择原料严格,胶汁使用得法,制造技术娴熟、高超,所以制成的成品质地柔韧、洁白平滑、细腻匀整,色泽经久不变,且不易蛀蚀,便于长期保存。我国唐宋以来的书画作品多采用宣纸,有“纸寿千年”的美称。
宣纸属皮棉纸类,品种繁多,有单宣、夹宣、二层夹、三层夹之分,规格有四尺、五尺、六尺、八尺、丈二、丈六等,共有60多种,常见的有陶湘:
1,罗纹纸
颜色有素白、浅黄两种,质地细薄柔软,有明显的横纹,韧性强,看上去与丝织的罗绸相似,故名。宋、元、明、清都有生产,并用以印书。但宋、元的罗纹纸印本,今已罕见。明、清的罗纹纸印本,有时还能见到。如雍正年间(1723~1735年),武英殿本《律吕正义》、席启寓刻的《唐百家诗》等,都是用素白罗纹纸印的。此纸适宜修补善本书或镶裱,也可染成深浅各种颜色,或作书皮,或作护叶。
2.棉连纸
纸质白润如玉,细腻、柔软、匀密,富有绵韧性,无明显纹路。有一种质地极薄的叫“六吉棉连”,也称“汪六吉”,是棉连中的精品,较为少见。棉连纸可用作补书、护叶、镶书和衬纸,尤宜作为金镶玉的材料纸。染色后还可以做书皮等用,也用于拓碑帖。明末清初比较考究的印本,也采用棉连纸。
3.玉版宣
色白,质细而厚,吸水性强,韧性比棉连纸稍差。清末民初印制的印谱、书册、画册等,经常采用。
4.单宣
亦称料半。它比玉版宣薄,颜色洁白,质地均细,性质绵软,韧性较好,有纵横帘纹,印书美观大方。晚清至民初印的书籍多有采用。它亦可用于裱潢,作覆背纸;还可以染成磁青或古铜色,作封皮。
5.十刀头
即重单宣,比单宣厚,吸水量大。韧性很好,可以用作衬托册叶和绫。
6.夹连纸
比棉连纸稍厚,但不如棉连柔软。遇到厚纸书可用以镶书,也可用以修补明代厚棉纸图书,或作护叶用。
(三)棉 纸
南方称之为皮纸。系以楮树皮等为原料做成的高强度纸。质地细柔,纤维较多,极有韧性。从纸的纵面顺撕,它的断裂处有参差不齐的短纤维,因而叫棉纸。明代前期印书多用棉纸。嘉靖以前的棉纸比较细薄,隆庆以后的棉纸略显粗糙而较厚,用棉纸印书的比重也大为减少。清初还有少数棉纸印书,以后就少见了。主要品种有:
1.河南棉纸
产于河南,故名。纤维细长,色泽白中带黄,厚薄很不均匀,质地较粗糙,但松软如棉,富有韧性。河南当地有用以印书的,古书修补中可用作书叶溜口,托裱糟配焦脆的书籍。也可作订书用的纸捻钉,或作套扉叶用的护套。还可以染成旧色,代替旧纸使用。这种纸张有大小两种之分,大张质地稍厚,小张质地稍薄,但功效相同。
2.贵州棉纸。
产于贵州,故名。它比河南棉纸厚,尺寸也大。纸的颜色稍呈灰白,厚薄均匀,但棉性大,纤维粗,质地松软,经久耐用。用来印书则不太美观,所以未被广泛采用。清末贵州、云南有些书是采用这种纸印的。在古书修补中,其用途大体与河南棉纸相同。
3,黑棉纸
色稍黑,有浆性,托墨、韧性很强。适用于修补不很白的棉纸书。还可以用宋做大厚本书的锔捻。
4.迁安棉纸
产于河北迁安县,故名。俗称茅头纸。颜色灰白,质地厚松,略呈棉性。民国初年一些民间启蒙读物,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即以此种纸印行。
5.上海棉纸
质地薄而细腻,其性能接近河南棉纸,产于浙江、安徽、江西等地,集散于上海,所以统称上海棉纸。在修书中用以修补书口最为合适。风伤的书需修补浆衬时,用这种纸效果很好。近几十年来,河南棉纸的产量很少,裁连口纸条或裱书的用纸,多以上海棉纸代替。由于这种纸质地薄而细腻,棉性又好,用它裱过的书,既牢固又不增加厚度,书叶也不会发硬,所以是古书修补中不可缺少的材料。
6.山西棉纸
产于山西,故名。色泽灰白,稍厚,富有韧性,质地与河南棉纸相似,山西棉纸有用以印书的,也是占书修补中的常用纸。
7.浙江棉纸
产于浙江,故名。质地薄而有韧性,性能与上海棉纸相仿,古书修补中可以作连口、裱书用纸。
8.蚕茧纸
有两种颜色,一种洁白如玉,一种略呈乳白色。质细而薄,富有光泽,韧性很强。从表面看与丝棉相似,所以叫蚕茧纸。元代曾用以印书。
9.云母皮纸
纸面光滑,韧性强。适宜作锔捻。遇水牢度更强,抗潮湿。
10.藏经纸
这种纸呈黄褐色,近于茶色。质地厚硬,略有绵性,不透明。宋、元、明刻印的释道经典多用这种纸。唐人曾用以书写佛经,故名。现多用作装裱善本、珍本书的书签。
11.桑皮纸
质地坚固,有黄色、白色两种。因为造纸原料中有桑树皮的成分,故名为桑皮纸。宋、元、明曾用以印书,但传世较少。
12.高丽纸
产自河北迁安,类似**印书用的纸,故名为高丽纸。色泽白净,纸质较厚,坚韧而有绵性,有明显的直纹。我国用高丽纸印书较少,古书修补中多用以染色作书皮。
13.库笺纸
有白、黄两色,韧性极强,纸质有厚有薄。纸幅都是67x67厘米,清代宫内常用以作包装纸,民间流传很少。1930年北京故宫博物院曾用它影印过一些字帖画册。明、清两代,内府多用厚库笺纸染成磁青色装订书皮,通称“库磁青皮”。有时还用以缮写佛经,五彩套写,颇为美观雅致。
14.册子纸.
又称库钞纸。明代人为了节省纸张,曾用写过字的钱粮册子反过来印书。由于这种纸张质地较好,有些印本一直流传至今。
15.日本皮纸
产自日本,又称东洋纸。有黄色的,也有白色,绵韧性较强。日本印书多采用。我国清末民初间也用此纸印书。
16,美浓纸
纸面光滑,细薄匀称,绵软而富有韧性。黎庶昌印《古逸丛书》,有一部分采用这种纸。日本印制古书亦广泛采用。
17.开化纸
南方称之为“桃花纸”。原产于浙江省开化县,故名。质地细腻,洁白如玉,无帘纹。薄而有韧性。清代前期内府和武英殿刻印图书多采用,印本美观大方。嘉庆以后,产量减少,质量也较前降低,用以印书不多。江苏武进藏书家陶湘最喜爱收藏殿版开化纸印本书。
18.开化榜纸
从表面看,与开化纸相像,但比开化纸厚,颜色也略显青色,质地稍逊于开化纸。清代嘉、道年间(1796—1850年)有些书使用开化榜纸印制。
19.太史连纸
较开化纸略黄,质地细匀,绵软而有韧性,清代前期曾用以排印大部头书《古今图书集成》。
20.东昌纸
产于山东东昌府(今山东西部),故名。与迁安棉纸相似,山东东昌曾以此纸印制通俗读物。由于纸质松软,富吸水性,古书修补中常用以撒水吸潮。
21.油衫纸
纸厚,富有韧性,柔软耐久,最宜做书皮,不用托裱就牢固耐用。做包背装的护叶纸尤为适合。
(四)竹 纸
竹纸因为颜色略呈黄色,故又称“黄纸”,品种繁多,主要有:
1.毛边纸
亦称南毛边,颜色米黄,多产于福建。纸的正面光滑,背面粗涩,韧性较差。《常昭合志稿》卷三十二中说:“天下购善本书者,必望走隐湖毛氏(指明代藏书家毛晋)所用纸,岁从江西特造之,厚者曰‘毛边’,薄者曰‘毛太’,至今犹沿其名不绝。”这大概是毛边纸名称之由来。清代印书用纸很大一部分用的是毛边纸。古书修补中一般用来裱书皮,做衬纸或护叶。也可以染做磁青、占色书皮。
2.毛太纸
亦称南毛太纸,福建、浙江、江西都有出产。颜色浅黄,性能与毛边纸相仿,但纸幅较小,略薄。性质柔和,厚薄粗细稍有不匀,有明显的帘纹。因纸面清洁、光滑,清代中期以后用以印书的较多。毛太纸是修补旧书的必备纸张,补、镶、裱托竹纸书均很相宜。染色后也可以作为旧纸的代用品。
3.川连纸
产自四川。色泽略黄或白,质地与毛太纸相仿。这种纸较有韧性,但薄厚不匀。多用于印制四川地区的出版物,如四川的一部分县志,就是用川连纸印的。印出的书不够美观。
4.元书纸
产于浙江富阳、萧山等县,以富阳之大、小岭的出品为最佳。原料用石竹,色微黄,较毛边稍次。
5,梗棒纸
元代末年印书常用,质地粗糙,纸面涩,背面多碎草屑,既厚又脆,故被称为梗棒纸。
6.赛连纸
产自四川,薄而匀。纸幅大,无矾性,用以粘补黄竹纸书最为合宜。
7.玉扣纸
近似毛边纸,但不如毛边纸柔软。因其厚硬,不适于修补书叶,但适宜染色做书皮。
8.官堆纸
比毛边稍厚,金陵书局印书多采用。
9.连史纸
产于福建连城,故名。有大、小两种,分别称“大连史”、“小连史”。连史纸原料中有一定比例的韧皮纤维,故有人把它列入棉纸类。但现今制造的大连史纸原料中竹子占的比例很大,所以也可列入竹纸类。这种纸洁白匀净,正面光滑,背面粗涩发滞,但没有草屑粘附。纸料细而耐久性强,与棉连相似,惟韧性稍逊于棉连。托墨、写字易洇,清代乾隆以后用以印书者较多。它是修补装潢古书的必备纸张,用作普通线装书的补镶、衬或扉叶均可。尤其适宜作竹纸书籍的扉叶,但不宜用作书皮。
10.机制连史纸
又称洋连史。与连史纸大致相似,但颜色稍黄。正面平滑有亮光,背面粗糙,纸薄而脆,不利于保存。这种纸出现较晚,清末民初始用于印书,中华书局排印的线装本《四部备要》。日久纸面上会因老化而出现黄色斑点。
11.洋粉连纸
为机制纸。颜色灰白,正面光滑,背面粗涩,质薄而脆,不耐久藏。清末民初的石印本多采用此纸。
12.山贝纸和本槽纸
二者都是竹草纸,产于广东,山贝纸色黄,本槽纸色白,广东广雅书局“外聚珍本”丛书,多用这两种纸印刷。
13.呈文纸
亦称隔纸,纸质粗厚,正面平滑,反面粗糙,松软无力,不能作为印书用纸,也不能作为修补古书的直接用纸,但由于它吸水力强,可以作为修整古书时的隔纸,用以垫书撤水。
(五)其 他
1.磁青(或古色)纸
古籍书皮用纸,一般用宣纸或毛边纸染成磁青或古色(即栗壳色、米色或古铜色),托裱一层质地相同的纸张。
2.虎皮宣古书收藏基本知识
用宣纸染成黄白相间虎皮的颜色和花纹,再托裱一层质地相同的纸张,可用以作书皮。
3.蜡笺纸
产于明清时期。以植物韧皮纤维制成,纸质厚韧,有蜡色光泽。可用作书皮或护叶。
4.发笺纸.
以植物韧皮纤维制成,类似高丽纸,在制造时加进人的头发,增加纸张韧性,故称发笺。适宜于作善本书封皮。
5.洒金纸
以金银箔片均匀地洒在含有胶矾水的宣纸上而成。颜色经年不变。分雪金笺与雨金笺两种,合称洒金纸或冷金笺。适宜作珍贵书籍的封皮或书签。
古籍收藏保存方法
对爱好古籍的藏家来说,在收藏的过程当中,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正确保存藏品,如何妥善地保护好书籍,延长书籍的寿命。对此,业内专家特别强调要注意防虫和除污。
不管是古书籍还是平时我们所使用的书本,放久了都会引来小虫子,严重缩短了书的使用寿命。藏家必须保证书籍表面的清洁干燥,放置的位子也应该保持通风良好。此外,藏书温度最好保持在6℃-20℃左右,湿度则应该保持在50%-60%之间。对于这些古书籍,平常要时不时地挪动一下,并定期翻动。
在除污方面,书籍沾染上污迹不仅会缩短书的寿命,而且还会影响看书的效果。书籍如果沾上油迹,可以在油迹上面放一张吸水纸便可以把油分吸尽。如果混上墨水迹,可以在染有墨水迹的书页上下边各垫上一张吸水纸,再用20%的双氧水溶液或高锰酸钾溶液浸污斑去除。对于霉斑,则可用棉花蘸上氨水擦拭。此外,由于人为翻动,最常见的污迹便是手指印,去污时可以先用肥皂蹭去手指印,再用湿布擦去肥皂迹,最后在书页间衬上吸水纸,把水吸干。
古代名笺大赏
皎白犹霜雪,方正若布棋。宣情且记事,宁同鱼网时。(打一字)
夫其为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洁性贞。含章蕴藻,实好斯文。取彼之弊,以为此新。揽之则舒,舍之则卷。可屈可伸,能幽能显。若乃六亲乖方,离群索居。鳞鸿附便,援笔飞书。写情于万里,精思于一隅。
————西晋·傅咸《纸赋》
纸,是如今随处可见亦随手可弃的东西,在古代,却曾是贵族王公才有资格使用的珍宝。造纸之术由来已久,经蔡伦改进才终走下神坛,逐渐成为百姓家中之物。
在文人手中,纸是文房四宝之一,既可承托与友人的深情厚谊,又可借来抒怀遣兴,纸是记录的载体,是承载文明的帆船,亦是中华文明影响世界格局的力量之一。
古人热爱钻研造物,哪怕是薄如蝉翼的纸,也能玩出花来,尤其是在明清两朝,名纸琳琅满目,争奇斗艳。明代学者屠隆就曾在《考槃馀事》中专门记录当时的名贵纸笺:永乐中,江西西山置官局造纸,最厚大而好者曰连七、曰观音纸。高濂在《遵生八笺》中亦有一章论纸,记录了从古至当时的凝光纸、侧理纸、澄心堂纸等几十种纸笺,可见造物之盛。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至今尚存的一些古代名笺。
唐 · 粉蜡笺
粉蜡笺最早始于唐代,又称粉蜡宣,曾经被用于书写圣旨,是一种添加白色矿物粉的蜡笺。因结合了填粉纸和加蜡纸,兼有二者优点,既不滞笔拒墨,可方便书画,又能防水,保存长久,甚至历数百年仍然坚韧如新。
米芾《书史》中即记载,褚遂良的《枯树赋》正写于粉蜡纸上。延至清代康乾年间,粉蜡笺风行,多以五色纸为原料,施以粉彩,再加蜡砑光,称「 五色粉蜡 」。再在其上用泥金等法绘制图案。
粉蜡笺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若于其上描金勾银,那就是“描金勾蜡笺”;若用金箔银箔,那就是“洒金粉蜡笺”;乾隆时大量绘制冰梅纹作装饰,名“梅花玉版笺”,其他还有“描金云龙五色蜡笺”、“描金云龙彩蜡笺”等等。
而此件仿明仁殿画金如意云纹粉蜡纸是仿元代名纸“明仁殿纸”,是以桑皮为原料制作的一种黄色粉蜡笺纸。纸两面皆用黄粉加蜡,再以泥金画以如意云纹图案,纸背洒金片,平滑匀细,纤维甚少。可逐层揭开3-4张,每张均可用。这种纸是乾隆时期内库藏品,造价极高昂,只供皇室专用。
洒金银的五色蜡笺,因为光彩斐然,多为宫廷殿堂写宜春帖子诗词、供补壁用。这类彩色洒金或冷金蜡笺在当时是造价很高的奢侈品。可惜的是,粉蜡笺的制作工艺在20世纪初已经失传。
唐 · 硬黄纸
硬黄纸,也称“黄蜡笺”,亦是唐代的一种艺术加工纸,如赵希鹄《洞天清录集》中记载:“硬黄纸,唐人用以写经,染以黄檗,取其避蠹。以其纸如浆泽、莹而滑故,善书者多取以作字,今世所有二王真迹,或有硬黄纸,皆唐人仿书,非真迹也。”可知硬黄纸是由以黄檗汁浸泡而成。
除了黄檗,制作工艺中还有涂蜡这一环节,涂蜡不仅能够防潮,还可以降低纸张的吸水性,防止过分晕染,同时可以提高纸张的透明度,可以为双钩摹写者提供方便,即所谓的“ 响拓 ”。
经过多道工序的硬黄纸外观呈黄色或淡黄色,不仅表面光莹,柔韧质硬,抖动时还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可见质地之佳,又因黄檗还可以防蛀、驱虫,保存良久,故而多用于写经或摹古贴。
故宫所藏这卷硬黄纸保存较好,纸边穿孔,以纸绳串联,如一册书,便于携带和保存,犹如活页卷簿,应为写经或记录官方档案用。
五代 · 澄心堂纸
澄心堂纸是五代十国时徽州地区的一种名纸,因质地极佳,触感似肌肤卵膜,又似光润美玉而著称。据《徽州府志》记载:黟歙间多良纸,有凝霜,澄心之号。当时澄心堂纸还和龙尾枣心砚、李廷硅墨、汪伯立笔合称“徽州文房四宝”。
南唐后主李煜称其为“ 纸中之王 ”,不但专门设御监负责生产,还辟出南唐开国之主李升节度金陵时使用的【澄心堂】专门贮藏此纸,故得其名。李后主诸多名作均是在此纸上落成。
澄心堂纸还得到了后世文人墨客臻爱,许多名作均以此纸传世,如李公麟的《五马图》,欧阳修起草的《新唐书》等,北宋书法四大家之一的蔡襄甚至为其题写《澄心堂帖》。
延至明清,澄心堂纸也仍然备受宠爱,董其昌在得到澄心堂纸时甚至不敢在其上书写,可见其品质绝佳,无怪乎被评为 造纸史上最好的纸 。
质量极高,但传世也极少,后世屡有仿制,清代宫廷中如意馆也曾仿制澄心堂纸,其制作工艺极其复杂,几乎融合了唐朝所有传下来的加工技术,经过现代复原,澄心堂纸也重现人间,还打入了国际市场。
宋 · 罗文笺
罗文笺最早见于苏易简的《文房四谱》:
蜀人造十色笺,凡十幅为一榻。每幅之尾,必以竹夹夹之,和十色水,逐相以染,当染之际,弃置捶埋,堆盈左右,不胜其委顿。逮干,则光彩相宣,不可名也!逐幅于文版之上研之,则隐起花木麟鸾,千状万态。又以细布,先以面浆胶,令劲挺,隐出其文者,谓之“鱼子笺”,又谓之罗(纹)笺’,今刺溪亦有焉。
可见,罗文笺实际上源于唐代的“鱼子笺”,工匠用细布砑出纹路,使图案浮于表面,纹路更为明显。至今宋人墨宝中我们还可见到罗文笺的身影,譬如蔡襄的《致通理当世屯田尺牍》,其中便有对蝶纹样的罗纹。
清时,在这种纸笺的基础上改进发展了其制作工艺,在笺上洒金箔,其质地较普通宣纸更厚,质地细密,不易渗水。康雍年间,杭州巧匠王诚之又以铜丝帘造阔帘罗纹纸,世称“ 狭帘罗纹 ”。罗文笺因洒金箔而华贵可人,为清代较为盛行的纸品之一。
故宫所藏的这件罗纹洒金纸亦是其中佳品,纸面有明显横纵细线相交的纹样,但与帘纹不同。其纸色淡黄,并施以细密的金箔,制作精细,实乃罗文笺中的上品。
宋 · 砑花笺
“砑花”这一技法是指是将雕有纹理的木制或其他材料的印模用强力压在纸面上,使花纹隐现于纸面。文献记载中的砑花技法早至五代,但传世砑花笺中最早仅发现北宋实物。
砑花笺中,水纹纸尤美,在隋唐时就已流行,后世明代杨慎的《丹铅总录》中引用唐太宗诗句“水摇文蠲(鹢)动,浪转锦花浮”还紧接着写道:“唐世有蠲(鹢)纸,一名衍波笺,盖纸文如水文也。”所以这种纸又叫“ 衍波笺 ”。
试想纸上白色流水荡漾盘旋,如临清江小河,怎能不让人起兴抒情,故而古代水纹纸多用作信笺以寄情千里,存世很少,极为珍贵。
砑花的花纹多样,前面所提的罗纹笺实则也是一种砑花笺,除了对蝶纹,还有凤穿牡丹卷草纹、折枝花卉纹、龟甲纹等等。
目前发现更多的都是明清砑花笺,不过明清时的砑花笺工艺已经和宋时的砑花法不同,花纹亦别有风格。明清时已经能在厚薄不一的坚韧皮纸上砑出复杂的人物图画,名 故事笺 ,纸放透光处看才能尽览它的精巧,这种纸极适于笔墨。
加工时,大概先将纸加粉,染色,把画稿刻在硬木模上,以蜡砑纸,模上凸出的画纹因压力作用,呈现出光亮透明的画面。仔细观察还可以在纸的深凹处发现残存的蜡渣。
明 · 瓷青纸
瓷青纸,亦名磁青纸,因其由靛蓝染料制成,色泽如宣德青花瓷,故有【瓷青】之名。
瓷青纸并非明代首创,实际上五代至宋时就有相同制法的染色纸,颜色与瓷青纸十分相近,名鸦青纸、青藤纸等。黄庭坚就曾作诗《求范子默染鸦青纸》:为染溪藤三百固,待渠湔拂一床书。
瓷青纸常用于撰写佛经或绘佛像,一般常用泥金银方式书写,唯有如此才配得纸的名贵,两相搭配,才托衬得起佛经的庄重威严。
瓷青纸除了自身显贵,还可以加工成另一种赫赫有名的纸笺——羊脑笺,也是一种极其名贵的写经纸。清人沈初便曾在《西清笔记》中记录羊脑笺的制法:
羊脑笺以宣德磁青为之,以羊脑和顶烟(松烟)窑藏久之,取以涂纸,砑光及砑成锻纹而成笺。黑如漆明如镜,始自明宣德年间,以泥金写经,历久不坏,虫不能蛀,今内城唯一犹传其法。
羊脑笺色泽深郁含蓄,漆黑亮滑,可惜的是,这种工艺也早已不传于世。
清 · 开化纸
开化纸,因产自浙江开化而得名。它质地细腻,极其洁白,无明显帘纹,纤薄柔韧,是清代最为名贵的纸张。因其纯白中常有一星半点的晕色,色泽微红,也叫" 桃花纸 "。
从顺治到乾隆,宫廷中凡是刊书多用这种纸。如武英殿刻书,便多用开化纸,才使其书籍夺人眼球;《康熙字典》的初印本珍品用纸也是御用开化纸;近代著名藏书家陶湘就也最喜收藏殿版开化纸印本,人们甚至称其为"陶开化"。
故宫所藏的这件珊瑚色开化纸是在开化纸上涂了珊瑚色药粉,其鲜艳夺目,且不变色退彩,可用作书籍、册页的扉页,以防虫蠹,古时南方各省多用此法。此种纸与广东佛山产“万年纸”相似。现代工艺业已成功复刻出开化纸。
开化榜纸产生的年代比开化纸晚,嘉庆、道光时宫廷用开化榜纸印书,流传到现在存世亦不多,但在评价上不如开化纸。
古代名笺何其之多,明清制笺业更是达到了巅峰。明时甚至出现了多本笺谱,如堪称我国古代拱花木刻彩印笺谱之首的《萝轩变古笺谱》,作者吴发祥也据此而青史留名;还有明末胡正言于南京十竹斋编印的《十竹斋笺谱》,中国水印木刻版面的巅峰之作,鲁迅先生甚至称之为“ 士大夫清玩文化之最高成就 ”。
清代制笺业则由李渔领衔,笠翁设芥子园书坊,售书籍笺简,还在《闲情偶寄》中记述制笺经历,起笔便是:笺简之制,由古及今,不知几千万变。
只可惜纸薄易毁,大多古代名笺早已不传,惟留芳影于浩瀚古籍之中。纸短情长,但嗅余香。
陶湘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陶湘伟、陶湘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标签: 陶湘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