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百科文章正文

高更_高更与梵高

社会百科 2023年01月17日 19:15 496 友小烨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高更,以及高更与梵高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高更传奇的一生和他的画作

高更是法国印象派画家、雕塑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中年时的他为什么会突然离开证券市场,离开他的妻子和孩子,远渡重洋,到塔希堤去画画,并成为世界史上最有名的一个能够把原始的情感,画到最淋漓尽致的画家,让我们听蒋勋给我们一一道来!

1 高更的家庭背景

高更的父亲是一位法国记者,当时的法国总统想要称帝,要把共和改成帝制,于是他的父亲就写社论抨击,但是其他记者都在拍执政者的马屁,他的父亲因此变得很孤立,政府的军队因此就要抓他。到了1849年,高更一岁时,他的父亲为了逃避政治的灾难,举家坐船到秘鲁(因为高更的母亲以前曾住在秘鲁),因路途遥远,他的父亲死在了路上。高更跟着母亲到了秘鲁,在那里生活到六岁时,她的母亲又把他带回到法国上学,但这时,他早已习惯了亚洲人的皮肤和长相,所以一下子到了法国,他觉得白种人长的好丑。

到十六岁左右时,由于不适应法国的教会教学制度,经常逃学。十七岁左右就在船上做类似船员的工作,大概做了六年时间,由于他的母亲过世,所以他又回到了法国。然后在他母亲的一个朋友的介绍下,进入了股票、证券行业,赚了很多钱,娶了丹麦一个女人,生了五个孩子。但十年后的一天,四十几岁的他突然想要逃离。

是什么原因让一个人放弃了高薪的职位,幸福的家庭,走向了孤独的塔希提?

蒋勋说: 人,可能有两个故乡,一个是出生的故乡,另一个是精神的、心灵的故乡。 高更出生的故乡虽然在法国,但由于他的生活经历等原因,他的精神故乡在秘鲁,在南美洲。高更的逃离可能是他童年的岁月在呼唤他。当他在证券市场上赚了很多钱,他忽然觉得所谓的都会的文明,原来这么虚假,里面充满了一种不真实的东西,他反而觉得在荒野当中,土著人们当中里面有一种真正生命的奢华,他想捕捉这种东西。在高更的画里,他用他的画在对抗当时充满物欲的欧洲文明。

2 逃离文明 不断寻找自己

高更辞职后,去了法国的布列塔尼,那里有着和都市截然相反的生活环境,民风纯朴,人们过着很朴素的生活。1890年,也就是他以前的好朋友梵高去世的那一年,他做了一个破釜沉舟的决定,要去塔希堤,当时从法国到塔希堤距离很远,坐船要坐很久,还很可能会遇到海难之类的。

他在塔希堤画了很多当地人物画像,那里的人们经常裸露上半身,下半身只围着一块大花布,他自己也经常是这样的装扮。他看到他们身上的布就是他们自己用植物染的,布上的花纹就是开在他们身边的花朵的样子,甚至和她们头上戴的花朵一样。

他的画大多只使用红黄蓝三原色,具有很高的颜色饱和度和对比度,后来发展的野兽派就是受高更的画影响。高更仿佛用他的画在告诉我们:美是什么?美有可能是回归到最原始的大自然。

他还写了一本《Noa Noa》的书,Noa Noa 是香味的意思,比如花的芳香,但高更写的《Noa Noa》的意思是说:生命原始的气味。比如树叶、树干可以释放出香味,海水会释放出很特别的生命的气味,甚至太阳在升起的时候草原都会有草原的气味。在都市里的人好像都没有Noa Noa了,只有后天添加进去的香水或者是香精的气味,而没有了原始的气味。

1892年他画了一张《亡灵窥探》,画里的主人公是他在塔希堤的第一个配偶,只有13岁。

他在新婚的夜晚画了这个女孩的裸体爬在床上,可是她眼睛里却透露出很惊慌的表情,因为画的后方有一个侧面的男子好像在偷看这个女孩,而这幅画的名字叫亡灵窥探。这幅画很神秘,也是高更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作品。对于当地人来说,最可怕的事情就是亡灵来了,表示亡灵找你来了。这幅画里的女孩这么年轻,这么青春,为什么亡灵会来找她?

高更_高更与梵高

1893-1894年他回巴黎一段时间,他发觉自己完全不能适应那里的生活,塔希堤的生活已经彻底把他变成了一个野蛮人。其间他和一个奇怪的街头的女人谈恋爱并同居,但后来,她把高更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洗劫一空。之后高更又回来塔希堤,1897年,他又娶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子,并且画了一张《Never More》,同样,画面中也有一个女人躺在床上。

3 高更晚年画作

1897年,高更49岁时画了一幅油画,名为: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到哪里去?这幅画的尺寸很大,141*377cm,现收藏在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到哪里去?这三个问号其实是人类最根本的三个议题,有着非常深的哲学意涵。

这幅画中有很多个人物,他们都是毛利人,原住民。画面中间有一个站立的裸体的男子,下身围着一块小小的白布,正举起手在摘树上的果子,从他的手到他的脚,刚好把这幅画分割成了两部分,所以他等于是中间顶天立地的支柱一样,因此,这个男性好像是画的一个中点,他像是生命到了一个巅峰,人到壮年的时刻。如果以他为中轴线的话,画的两边有一个对比。

左下角有一个老人,满头白发,蹲坐在那个地方,很孤独的感觉,好像生命已经到了最后,将要面临死亡,不知道要到哪里去,那种哀伤、忧伤。正如画名中的第三个问题:我们要到哪里去?

画面中的右下角有一个躺在草地上的婴儿,天真、烂漫、无邪,对他来说生命刚刚开始。因此,右下角和左下角的图像是对称的,诞生和死亡,即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这其实是人类无法回答的问题,我们现在还是不知道答案。

中间当然就是:我们是什么?

画面上有一些青少年在地上捡起果子在吃,旁边有狗在围着他玩,有一些夫妇在聊天、抽烟或者唱歌,远远的,我们看到一个木雕的神像。

对高更来讲,我们是什么?好像是在寻找一个信仰。在画面中有神,有信仰,信仰对高更来讲是你自己在生存的过程里面,你找到的一个赖以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假设。

高更在这幅画里传达出很文学性的叙事性的内容,甚至有很深的哲学性思考的内容。就像后来的超现实主义画派,他把很多思想性的东西带到画面。高更的画比较具有神秘感,有哲学内涵在里面。(他的画作,如果不看解析,一般人根本看不懂。)

以上大部分内容整理自《蒋勋聊艺术大师——蒋勋看高更》音频

高更的逃离,我想每个人都曾想过,人们都会对长期单调、平淡的生活产生厌倦之情,但无奈因为家庭、责任、孩子、生活等原因,不得不继续这样的生活。我们不敢做的,高更做了!我很佩服他的勇气,当然,他的选择也遭到了很多人的指责、议论和唾骂,毕竟他是一个丈夫,还是好几个孩子的父亲,他从一个中产家庭一下子变得一贫如洗,他的一生十分坎坷,最后他到了塔希堤,过着他想要的单纯的生活,并埋骨于一个荒凉的小岛上。

像蒋勋说的:如今的人们每天都对着电脑日复一日的工作,很多人心里也都有过逃离的念头。但我们不鼓励大家都像高更那样,彻底的离开家去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们可以在周末或者假期离开城市,去过一种和平常不一样的生活,去感受生活中的多样性,这是必不可少的。

我的相关文章推荐:

梵高的一生和他画的画

梵高的故事

达芬奇的一生和他画的画

听不一样的达芬奇 学习如何欣赏名画

米开朗基罗: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可能

米开朗基罗壁画《最后的审判》中的故事和内涵

高更(一)|《月亮与六便士》,韩剧里撒了把艺术之花

一、

《月亮与六便士》是毛姆于1919年成书的长篇小说。

小说主人公查尔斯本是收入颇丰的股票交易员,高大,沉默,拘谨,泯然众人矣的一枚中产。突然有一天,他消失了,只留给妻子一封辞别信,置家人于癫狂、痛苦,公司合伙人于愤怒不平,他人于议论纷纷之中。那以后,他再没出现。

他去了巴黎,又去了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绘画。他忍受贫穷、疾病、低贱的社会地位,至死也没有摆脱。他不和世人交流,宁愿自己花费更多时间学画。他不在意世人看法,只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他在这流浪般的生活中获得了自由,并在绘画中得到了精神的满足和释放。他的肉体死于贫病交加。死后,他的画作大卖,声名鼎沸。

小说名字中,月亮代表的是让心中燃烧起希望的理想,黑夜戚戚,暗夜独行,虽朦胧不明吾往矣。六便士象征的是与理想相对的俗世繁华,纵有名利相诱,于我不过如六便士般几乎不值一文。

作者在小说中发出呐喊:

难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让你感到舒服的环境里,让你的内心得到安宁是糟践自己吗?难道成为年入上万英镑的外科医生、娶得如花美眷就算是成功吗?

如作者所呐喊的那样,有很多人以查尔斯作为自己的鼓励或者标尺,在优渥生活和追寻梦想之间徘徊。

二、

这部小说是以著名画家高更为原型创作的。 高更(1848-1903),原本是法国巴黎一枚股票交易员,工作后对绘画产生兴趣,35岁辞职成为职业画家,与塞尚、梵高并称为后印象派三杰。

关于高更的绘画人生,人们充满着美好的幻想。除了毛姆小说里大量 不切实际 的独角戏般的想象之外,还比如:

断绝了家庭关系,只身行走在茂林深篁、碧海长天中的高更,他灵魂的旌旗一定是孤独而招展的!

高更抛弃妻子,只身与文明社会决绝,来到塔希提岛……。

其实, 高更本人并没有把优渥生活和追寻梦想对立化 。小说家喜欢搞这种对立化,这样可以制造冲突,方便开展剧情,搞直击人心那一套。

高更在35岁那一年,也就是1883年,决定放弃股票经纪人的高薪职业,全职投入绘画前,已经学习了很多年绘画。

后世人总爱浪漫地想象:突然天外来一道旨意,降服了某个未来的画家,于是他拿起画笔,抛妻弃子,开始了追逐艺术的生涯,就像《圣经》里的保罗在去大马士革的路上遇到天启认识了基督一样。阅读毛姆的小说,全文充斥着这样唯美的幻想。

其实,高更是慢慢接触绘画的。先由爱好绘画的同事史克夫接触了绘画,然后受到专业画商妹夫的指点,又师从毕沙罗,慢慢进入了绘画圈子,从一个业余二流画家逐渐跻身于专业画家行列。逐渐地,他发现绘画艺术能给自己带来生命的律动感,给生活带来热情,他爱上了这种感觉,而且相信也能带来经济回报,这才改变了职业发展方向。

就如高更自己所说:哪有一蹴而就的事情,都是厚积薄发。

三、

辞职后,他对老师毕沙罗说:“只要我们做出改变,一定能靠艺术赚钱。”高更转行绘画,是抱着赚钱的美好期盼,而毕沙罗觉得高更很天真。

那以后,高更始终没能如自己期望的那样大红大紫。在给朋友的信里,高更倾诉郁闷:“让我感到灰心丧气,甚至我都不敢再作画了“。他只好一遍遍自己给自己打气,相信自己的天分一定有一天会昭然若揭,相信孩子会以自己的姓氏为傲。

经过一路坎坷,他开始向往马达加斯加的原始生活,但迟迟不动身,仍然滞留在巴黎。他留意报纸上对他的任何评论,沾沾自喜于自己任何一件作品能够卖出去。他抱着一线希望可以名利双收。

马达加斯加的美梦破灭后,他决定去塔希提岛。1891年去塔希提岛之前,高更和法国文化部长谈好了:日后回巴黎,一副作品3000法郎。

高更一直对莫奈一副作品能卖3000法郎,感到心里不是滋味。

后人对高更塔希提之行,普遍给予”追寻内心的声音”,”血液里涌动着土著人的血”之类比较虚幻的评价。而圈内人当时对他普遍评价不高。老师毕沙罗认为他“不是先知,只是懂得如何用隐居深山海外的噱头来博得资产阶级的欢心,”以及“不赞成他总是抄袭东方和拜占庭的画法。”

其实高更第一次去塔希提,两年后就回巴黎了,而且应该是没有打算再返回塔希提。土著部落生活虽然让他找到了体内隐藏的另一个自我,帮助他在安静的日出日落间体会生命、得到绘画的灵感,但他也想念法国文明社会里的美酒好烟,也愿意接受文明社会提供的各种享受。

他回巴黎,希望两年的塔希提之行帮助他名利双收,可惜如意算盘落空。后来钱花没了,他再次返回塔希提。在第一次去塔希提时娶的土著女子已经带着他的孩子改嫁,他又娶了一个新的。

四、

毛姆把人物分成两类:一类蝇营狗苟于现世,要名利,要如花美眷;另一类如高更,放弃一切舒适,追求内心的满足。 他在小说里用心为第二类选择呐喊、鸣不平,但自己过着第一类人过的生活。他在笔下满足对第二类人的向往,但自己一点不愿舍弃优质物质生活。

现实里,哪有这么明显的区分呢?每个人都是丰富又复杂的。哪个不是“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伟大文豪苏东坡,一次次被流放、召回。他写了那么多归隐诗歌,每次都觉得自己要归隐了,这回真要归隐了,但每次被召回从政还是很高兴。曹操作为一个篡位臣子,心机手腕都是一个老成政治家的风范,可是却会写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样从生命角度看人生的诗句。

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也在不时受影响 。

我们很多人不是一会儿觉得自己想要归隐故乡,在那里过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远离高房价高拥挤的帝都,第二天起床又挤地铁上班,在单位和同事为一个机会明争暗斗。

在异乡,忙碌紧张的心灵得到纾解,感慨这种生活也不错,但回到原来的地方,我们也乐意,那里有异乡缺乏的另一种生活。

每种生命状态,只要自己满足、不纠结,都是好的。只求现世安稳、名利双收,没什么不可。放弃一切物质,追求任性,也不过是个人的选择。

五、

毛姆在小说里是这样为自己 没能刻画 一个现实、丰满的人物形象辩解的:

回头翻看前面的文字,我发现我对斯特里克兰的描写肯定是非常不如意的。我写下了几件我了解的事情,但读来依然如同 雾里看花 ,因为 我并不知道这些事情的起因 。最奇怪的莫过于斯特里克兰决意要当画家这件事,它 显得非常突兀 。……假如我是在写小说,而不是在实事求是地描述某个特立独行的熟人,那么我完全可以杜撰出许多原因来解释这种心意的转变。

毛姆在写书之前,也是走访了很多地方、采访了很多认识高更的人,甚至还去了塔希提。为什么毛姆笔下的人物和高更判若两人呢?我想起了以前看过一个名人的话:

记者约我来采访,事后把采访的成稿给我看,天哪,那里没一句话是我说的!他带着态度、观点、结论来采访我,其实我说了什么根本不重要。

当然,你可以说那是小说,又不是纪实。可如果毛姆抱着这样一个态度,完全没必要采访那么多人、走访那么多地方。

毛姆向来喜欢把身边遇到的人纳入小说,并且事后遭到对方起诉,说毛姆的描述歪曲了他们的形象。有人认为这些起诉的人在借着毛姆炒作自己。我看不一定。应该是作家缺乏“同情”他人处境、心境的能力。

这一点,高更可能早就预料到了,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讲过:

文学家过分高估自己的想法,而不愿深究别人的想法 。比如,你们不喜欢蓝色,就谴责所有蓝色的画。如果你们是多愁善感的诗人,就要求所有的作品都是低调的——如果这样的一个人喜欢亲切和蔼的东西,那么一切就得按这个人的方式来进行。而另一个要是喜欢愉悦,就不乐意有人欣赏奏鸣曲。

曹雪芹的《红楼梦》之所以伟大,有个原因就是里面的所有人物都是活的,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作家不偏爱某一个,否则就会牺牲其他角色,结果反而导致偏爱的角色太假。韩剧里的主人公之所以看着假,就是因为所有其他人都是绿叶,只为衬托主角而存在。

《月亮与六便士》,从某些角度看,不过是在韩剧里撒了把艺术之花。

画家高更的简介

 保罗·高更(P.Gauguin ,1848-1903年)与塞尚、梵高同为美术史上著名的“后期印象派”代表画家。他的绘画,初期受印象派影响,不久即放弃印象派画法,走向反印象派之路,追求东方绘画的线条、明丽色彩的装饰性。他到法国西北部突出大西洋的半岛——布尔塔纽(Bretagne),与贝纳、塞柳司尔等先知派画家一起作画,成为这个“综合主义”绘画团体的中心人物。他也到过法国南部的阿尔,与梵高共同生活两个月,但却导致梵高割耳的悲剧。

这位充满传奇性的画家,最令我们感动的是他在1891年3月,厌倦巴黎文明社会,憧憬原始与野性未开化的自然世界,向往异乡南太平洋的热带情调,为追求心中理想的艺术王国,舍弃高收入职业与世俗幸福生活,远离巴黎渡海到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岛(Tahiti夏威夷与新西兰之间的法属小岛),与岛上土人生活共处,并与土人之女同居。在这阳光灼热、自然芬芳的岛上,高更自由自在描绘当地毛利族原住民神话与牧歌式的自然生活,强烈表现自我的个性,创作出他最优异的油画,同时写出《诺亚·诺亚》名著,记述大溪地之旅神奇的体验。

高更一度因病回到法国,1895年再度到大溪地,但因殖民地政府腐败,南海生活变调,高更梦寐以求的天堂不复存在,他在1905年8月移居马贵斯岛。当时法国美术界对他的画风并不理解,高更孤独病困,加上爱女阿莉妮突然死亡,精神深受打击而厌世自杀,幸而得救未死。晚年他画了重要代表作《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往何处去?》,反映了他极端苦闷的思想。后来他在悲愤苦恼中死在马贵斯岛。英国名作家毛姆,曾以高更传记为题,写了一部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以艺术的创造(月亮)与世俗的物质文明(六便士=金钱)为对比,象征书中主角的境遇。

高更起伏多变的生活境遇和他同现实不可解决的矛盾,又由于受当时象征派诗人的影响,使他作品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罗为难于理解。但是,他画中那种强烈而单纯的色彩,粗犷的用笔,以及具有东方绘画风格的装饰性,与他在大溪地岛上描绘原始住民的风土人情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具有一种特殊的美感。20世纪以来,对原始艺术的再认识与研究极为盛行,更为艺术发展带来新活力,高更是先驱者之一。他主观感受强烈、色彩郁的作品,影响后来许多艺术家,更使世界人类产生无比的勇气与喜悦。

高更简介 高更的简介

1、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年6月7日—1903年5月9日),生于法国巴黎,印象派画家。大部份艺术史家将他归于后印象派。

2、高更的作品趋向于原始的风格。其用色和线条都较为粗犷。高更的作品中往往充满具象征性的物与人。此外他是印象派中融合了原始艺术风格的知名艺术家。现代艺术史中,高更往往被拿来与梵高并论,他们曾经是很好的朋友,互相画过对方的肖像,但最后却步上不同的道路,并没有维持很好的友谊。高更不喜欢都市文明,反而向往蛮荒的生活,这些都在他的作品中看得出来。

高更的艺术理念

高更向往的艺术境界是:艺术应具备有力、率直而普遍的相同象征,应该舍弃细节及特征,并经过压缩的感觉。

论高更作品的艺术特色:

尽管高更后来从事绘画活动,但他对艺术的痴迷和对艺术的追求也是为了艺术家和敬佩。强轮廓线和用主观色彩表现概括和简化的主体都受几何图案的影响,他们的艺术美应该从他们的作品中去分析。

1、独特的颜色

色彩是艺术家表达情感的方式,高更的颜色是一种自己提炼出来的颜色,我们从高更的作品《布道后的幻象》中分析其独特的色彩。高更在布列塔尼的风景画上了他,这幅画从左下角的一群布列塔尼农妇开始,他们穿着传统的衣服,戴着宽大的白帽子,黑色的裙子突出了这一点。

高更用一棵倾斜的苹果树把这幅画分成两部分,在这幅画的右上角,这幅画描绘了农民妇女的幻觉:长着翅膀的天使和雅各布扭动着在一起,天使穿着海蓝的衣服,雅戈尔是深绿色的,土地是纯净的朱红色,画中的所有图像都以一个大红色背景衬托。红色代表田野和天空。画中浓重的色彩完全是由画家的主观感受决定的。

2、东方因素

高更的艺术风格深受东方艺术的影响,19世纪,日本浮世绘被引入欧洲,其流畅的线条、亮丽的色彩以及二维空间的构成,使高更受到强烈的冲击。他开始研究日本浮世绘版画,高更希望通过扇形构图打破西方主流绘画的定点透视,焦点透视法是西方传统绘画中观察和处理空间的方法,他敏锐地感受到了东方绘画中时空的连续性。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高更和高更与梵高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高更

发表评论

友烨科技Copyright www.youyekj.com Some Rights Reserved.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网络,为个人学习、研究、欣赏使用。 备案号:冀ICP备20210272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