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百科文章正文

戈宝权_戈宝权文学翻译大赛

社会百科 2022年12月31日 00:35 392 友小烨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戈宝权,以及戈宝权文学翻译大赛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静静的顿河》谁译得好?

力冈先生的译本好。

力冈先生是俄罗斯文学的大家,对于屠格涅夫,托尔斯泰,果戈理,肖洛霍夫等都有相当深刻的研究,尤其是对于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的翻译可谓是精彩至极,先生严谨的治学风范在他的4卷本的翻译著作中尽显无疑,忠于原作,但与不是直译,流畅的语言,文学化的韵味,是体现翻译标准“信,达,雅”的最好体现!

先生把肖氏作品中的哥萨克精神极为传神的表现出来了。其实我并不是说金人先生的翻译不好,只是在2者之间,我更倾向于力冈先生的译本。

《静静的顿河》是肖洛霍夫的代表作。1930年,鲁迅将这部作品的德文本交贺非翻译,1931年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了《静静的顿河》(第一部)。鲁迅为该译本写了“后记”,称这部作品“风物既殊,人情复异,写法又明朗简洁,绝无旧文人描头画脚、婉转抑扬的恶习,魏斯柯普夫说的‘充满着原动力的新文学’的大概,已灼然可以窥见。”这是中国最早评述这部作品的文字。

此后,《静静的顿河》又有多种中译本出现。其中影响较大的全译本是金人的译本(1941)和力冈的译本(1986)。20世纪40年代,戈宝权有多篇文章介绍《静静的顿河》,称其是“关于国内战争的碑石似的作品”,赞扬作者“特别善于运用丰富的哥萨克人的语气,来充实全书的色彩和内容”。

内容梗概:

葛利高里麦烈霍夫出生在一个殷实的哥萨克中农家庭。他爱上了邻居司捷潘的妻子婀克西妮亚。勃然大怒的父亲无法阻止两人的来往,只得亲自到村里首富米伦柯尔叔诺夫家为葛利高里求亲。不久,葛利高里就与米伦的女儿娜塔莉娅结婚了。婚后,葛利高里依然频繁地与婀克西妮亚幽会,最后竟带着她私奔了。他来到地主李斯特尼次基家当雇工。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葛利高里应征入伍。在战场上,他获得了十字勋章。当他受伤回乡休养时却发现婀克西妮亚已委身于地主叶甫盖尼。身心俱伤的葛利高里把叶甫盖尼毒打一顿之后,回到家中与妻子娜塔莉娅重归于好。

国内战争开始了,葛利高里在顿河地区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波得捷尔珂夫的影响下参加了红军,并担任了连长,屡建战功。波得捷尔珂夫等人枪杀白军俘虏的行为冷却了他那颗向往布尔什维克的心。不久,顿河流域爆发了第二次叛乱,葛利高里投身到反对革命的浊流中,在白军营垒中逐渐由叛军连长晋升为师长。但是白军军官的残忍无情、白军哥萨克的烧杀虏虐又常使葛利高里感到迷惑,时时受到良心的拷问。于是,他怀着“把过去的罪恶都赎过来”的心情又一次参加了红军。由于他曾经是白军的高级指挥官,因此无论他怎么努力都无法得到红军的信任。

战争彻底毁灭了葛利高里一家平静美满的家庭生活。父亲和哥哥被战争夺去了生命,嫂嫂妲丽娅因为放纵染病自杀身亡,妻子娜塔莉娅无法忍受丈夫对他的无情,在堕胎中失血过多而亡,母亲伊莉尼奇娜思子成疾而亡。唯一活下来的妹妹杜尼娅希珈嫁给了村革命委员会主席珂晒沃依。珂晒沃依强令葛利高里到肃反委员会登记自首。为了逃避惩罚,葛利高里加入了佛明的匪帮。佛明匪彻底垮台之后,婀克西妮亚在与葛利高里的潜逃途中中弹身亡。

顿河开始解冻了,葛利高里带着满身的疲惫与苦楚,孤伶伶地回到了鞑靼村。在家门口的台阶上他看到了他这一生仅剩的东西──儿子米特卡。抱着儿子,葛利高里感到在寒冷的阳光下闪闪发光的世界还是亲切的。

49年毛主席首次出访苏联,出发前下3道命令:中国境内不许下车

前言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两个月之后,1949年12月初,毛主席乘坐专列直达苏联首都莫斯科进行访问,这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共产党领导的国家领袖首次会晤,也是一件“世界新闻”。

毛主席出访苏联前,曾下过三道命令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

毛主席在宣读《新中国成立公告》时,曾说:

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天,莫斯科发来了给中国的第一份的外交贺电:

在苏联的带头下,很多欧亚国家也纷纷与中国相继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就这样新中国 很快就在国际舞台上拥有了一席之地。

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毛主席便将周恩来叫来商量年底出访苏联的事宜: “恩来同志,我认为我到苏联出访的时机已经成熟了,这个时候去一趟是比较合时宜的,不过我只去祝寿,其他的事情,还得靠你这个政务院总理来操办啊!”

周恩来总理笑着说: “到苏联后,主席先休息一段时间,恢复恢复,有关中苏双方商谈的具体工作,我会按照主席的意见和政治局的决定来处理的。”

其实,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毛主席就曾提出要出访苏联,可都被斯大林拒绝了,而斯大林拒绝的原因也十分简单: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内战谁输谁赢,没人能给出准确的定论。

而在内战形势明朗后,1948年4月,斯大林邀请毛主席访问苏联,毛主席也接受了斯大林的邀请并准备访苏。

1949年中旬,中共中央派刘少奇同志出访苏联,刘少奇到达苏联后,向苏联方面介绍了中国现阶段的革命发展形势,准备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并表达了中共中央领导人的夙愿: 希望苏联政府给予中国一些援助,帮助中国开展经济建设。

同年冬天,斯大林特意派米高扬作为特使访问中国,为确保米高扬的安全,汪东兴和师哲特意前往石家庄机场迎接。

当天下午,毛主席同米高扬会谈了好几次,双方就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了分析,并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毛主席还特意对当前中国战争形势进行了分析。

几天后, 米高扬 就返回了苏联了,而他 这一次前来中国也无非就是两个目的,一是要摸清中国共产党的底,二是代表斯大林再次邀请毛主席出访苏联。

鉴于当时毛主席还在为新中国成立的事情而繁忙,他便请米高扬同志报告斯大林同志:

1949年9月党中央召开政协会议时,毛主席决定在12月初乘坐专列直达苏联首都莫斯科进行访问,于是他曾给汪东兴下达准备出访苏联的指示:

戈宝权_戈宝权文学翻译大赛

为确保此次毛主席出访苏联的安全性,滕代远等人对铁路职工进行了大审查、大清理,确保参加专列工作的人员必须在政治上是绝对可靠的“清一色”的党、团员,并派了足够的兵力负责从北京到满洲里沿线的警卫工作。

与此同时,毛主席正在为斯大林70大寿准备礼物,要知道这份礼物不仅仅是毛主席送给斯大林的礼物,也代表新中国送给苏联的国礼,意义可以说是相当重大的。

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这份礼物,必须彰显出中国特色,并具有特殊意义,应该选择“国宝”级别的礼物彰显诚意,可毛主席在了解到苏联缺少新鲜水果和蔬菜后,便亲自给山东分局发了一封电报:

当然除此之外,还准备了一些“中国特色”,有江西景德镇青花瓷器一套、湖南湘绣被面30条,枕套60个、江西南丰桔1000斤、冬笋500斤以及浙江的龙井茶、贵州的茅台酒和上海的名烟等等,而这些“中国特色”也都是回来陆续运送到莫斯科的。

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全国人民生活都非常艰苦,党中央领导人在出访苏联这件事上,并没有“大操大办”,除了做了一些必要的衣服、买了一些必需品外,没有人提出任何其他要求。

当时因为出访时,本就是冬天,再加上苏联天气更加寒冷,工作人员提议要为毛主席做件呢子大衣,可毛主席却坚决不同意,最后在工作人员的软磨硬泡下,毛主席才同意做一件呢子斗篷。

而在准备出访苏联的前一天,毛主席向一同前往苏联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和工作人员下了三道命令:

毛主席出访苏联自带生活用品:我自己有,不需公家另准备

1949年12月2日晚上8点30分,毛主席在周总理亲自陪同、滕代远的引导下登上火车。

而在毛主席登上火车之时,门口两侧分别有公安部部长罗瑞卿、副部长杨奇清等人护卫,目的就是为了不让别人看到上火车的是毛主席,当时车站上异常肃静,站台上也没有一个闲人,而且没有任何一个中央领导人前来为毛主席送行,可见此次毛主席出行的保密要求之严格。

9时整,主席专列在北京铁路局机务处处长的亲自驾驶下徐徐启动,开出了北京站,而他不知道的是此次在火车上坐着的是毛主席,火车上的其他乘务员对此也是完全不知晓的。

为了让毛主席此次出访苏联的行动保密到底,事先就让列车人员将毛主席的车厢整理就绪,一切生活用品都安放好,不听召唤,谁也不许进入毛主席所在的车厢,至于毛主席生活上的照料,则由毛主席带来的工作人员进行。

因此,在列车出发后,列车人员是无法了解到车上首长的情况的,当车快要抵达天津的时候,已经是晚上10点多了,工作人员见状便准备让毛主席休息,并告诉毛主席车上备有一切洗漱用具。

当毛主席看到火车上备有洗脸毛巾、香皂、牙刷、牙膏等洗漱用品后,一边从自己的小布袋中取出自己带着的洗漱用品,一边同工作人员说: “我自己有,不需公家另准备。”

列车在行车期间,毛主席除了处理一些军政要务外,还特意选调沿途党政负责同志上车,亲自作深入的调查研究,一谈就是半天。

其中毛主席曾找绥中县委书记和锦州市负责同志,分别长谈了四五个小时,那位市长同志在同毛主席谈完后,出来说:“主席考的题目太多啦!”

所以,沿线很多同志在得到毛主席的召见后,既高兴又有些紧张,害怕毛主席问的问题自己答不上来。

有些同志甚至被毛主席问的满头大汗,因为毛主席问得都十分具体且深入,特别是具有数字和各种百分比,他都要详细了解,这让很多同志感到自己肚子里那点东西都被主席掏出来了,但即便如此,大家依旧很兴奋,也备受鼓舞和鞭策。

列车在经过六天六夜连续不停地安全运行后,于12月8日到达我国与苏联接壤的最后一个车站——满洲里。

当列车快要进站时,滕代远等人向毛主席报告:“满洲里马上就要到了,请主席现在车上休息,外面实在太冷了,我们先去与苏联专车负责人街头,办理交接后再向您汇报。

列车停下后,滕代远等人就先下了车,映入眼帘的便是苏联专车和等在站台的苏联铁道总局负责人以及苏联保卫局负责人,滕代远等人在同他们了解完情况后,又跟上去查看了苏联专车设备和布置,然后由车站组织好人力把毛主席所带的东西都搬运到苏方列车上。

当一切准备工作都完毕后,滕代远才上火车报告毛主席:“主席,一切都处理妥当了,请准备车,直接上苏方列车吧!”

毛主席很快穿好皮大衣,然后与同行的工作人员一同走下车来,毛主席在同一部分工作人员亲切告别后,便登上了苏联专车,可他并没有迅速走进车厢内,而是站在车门口,不停地向陪他来到满洲里的工作人员们挥手致意,让他们回去吧。

可此时,谁不愿走开,这些工作人员“一”字排开,一致举手向毛主席致敬,并劝他赶紧进车厢去,毛主席始终不愿离开。

直到机车一鸣汽笛,列车缓缓向北驶去,毛主席依旧透过玻璃向大家挥手致意,直到看不见工作人员时,毛主席才走进车厢内。

毛主席访问苏联

“呜——”汽笛一声长鸣,一列专车缓缓驶入车站,稳稳地停靠在月台旁,火车停稳时,克里姆林宫的大钟也响了起来,大钟敲了整整12下,恰好是正午12点。

伴随着洪亮的钟声,一位身材魁梧、面带笑容,身着中山装的中年男人,步履稳健地走下了车厢,这个男人便是新中国的领袖——毛泽东

很快,一辆小轿车来到毛主席身边稳稳停下,莫洛托夫请毛主席上车后,毛主席不禁又看了一眼在莫斯科飘扬的五星红旗。

小轿车驶出莫斯科车站后,直奔莫斯科南郊而去,看着莫斯科的街景,毛主席的思绪也渐渐飘远了......

对于毛主席而言,莫斯科是一座有着特别意义的城市,它既是自己年轻时向往的革命圣地,又是一座自己深爱的妻子、儿子、女儿生活的城市,亲人的往事令毛主席感慨,也令他伤感。

在毛主席的回忆中,轿车很快就来到了一幢漂亮的别墅前,这是斯大林在二战前的临时住所,一栋别墅,王稼祥大使便要求当时驻苏使馆参赞戈宝权,用新华社的名义立即起草一份新闻电报,将毛主席一行人已经顺利抵达苏联的消息送到国内。

接着,毛主席在莫洛托夫的安排下休息了一会儿,下午6点时,毛主席来到了克里姆林宫,当斯大林看到毛主席的时候,直接快步走上前,他紧握着毛主席的双手,凝视端详了好一阵子,才缓缓地说道:“你还是很年轻,很 健康 嘛!”

紧接着,斯大林将站在自己身边的人一一向毛主席进行了介绍,大家也很自然地在克里姆林宫大厅里围成一个圈,把毛主席和斯大林围在中间。

在聊天时,斯大林非常激动地同毛主席说: “伟大,真伟大!你对中国人民的贡献很大,你是中国人民的好儿子!我们祝愿你 健康 !”

毛主席听着斯大林的话,显然没有非常激动,他略带委屈地说: “我是长期受打击排挤的人,有话无处说啊.......”

不等毛主席把话说完,斯大林便读懂了毛主席的弦外之音,他赶忙说: “胜利者是不受谴责的,不能谴责胜利者,这是一般公理。” 话音刚落,他又连忙请毛主席入座。

在大家都坐定之后,斯大林关切地问毛主席:“我们这次应该做些什么?你有什么想法或愿望吗?”

毛主席平静地说道: “我这次来,一是为祝贺你70寿辰,二是想看看苏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我想都看一看。”

斯大林听着这句话,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你这次远道而来,自然是不能空着手回去的,咱们要不要搞个什么东西?”

毛主席见斯大林没有直言表示要弄什么东西,他也非常巧妙地说: “恐怕是要经过双方协商搞个东西,但这个东西必须是既好看,又好吃的。”

斯大林听着毛主席话有些不懂,便问道:“既好看又好吃,那是什么?”

毛主席又解释道: “所谓好看,就是形式上好看,要做给世人看;好吃,是要有实际内容。”

毛主席并没有将这个问题的答案直接点破,后来,斯大林还曾两次给毛主席打电话,问他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可毛主席始终闭口不谈。

王稼祥知道毛主席这句话是话里有话的,于是他主动询问毛主席这次前来是不是只是为了给斯大林祝寿,毛主席笑着说: “把我弄来就为祝寿,未免太简单了嘛,应该搞个政治文件。”

在了解到毛主席的意思后,王稼祥以外交大使的身份来到苏联外交部,向维辛斯基外长点破了这件事,说: “毛泽东主席如今来到莫斯科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是不是考虑在中苏之间签一份文件?”

维辛斯基将这一事赶忙转告了斯大林,斯大林在得知后,当即表示同意,并建议说: “就由我和毛泽东同志签字吧!”

可毛主席并不这么想,他同斯大林说: “你是部长会议主席,我又不是总理,我们两个对不是口径,如果签订文件,我要把我的总理找来。” 斯大林也欣然同意了。

12月22日,毛主席再次应邀参加斯大林同志70岁寿辰的宴会,宴会从晚上八点钟开始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一点的时候才散。

在宴会结束后,毛主席便感觉很累,他并不喜欢这种马拉松式的宴会方式,来到中共驻莫斯科办公楼上休息时,他说: “我不知道苏联的宴会怎么这样长?吃也没吃好,看也没看好,鼓了一晚上掌,手都拍痛了,我们回去可不能学这个,吃饭就好好吃饭,看戏就好好看戏!”

1950年2月14日上午,周恩来总理同苏联外长维辛斯基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签字仪式结束后,全体人员合影时,毛主席往前站了半步,这张照片在第二天见报的时候,斯大林和毛主席是以“平肩”的姿态出现在世界面前的。

2月17日,毛主席踏上了回国的征程,毛主席在路途上十分开心,因为他此次访问苏联,奠定了新中国建设 社会 主义道路的基础,也为之后与其他国家建交起到了很多的作用。

而正是毛主席出访苏联前下的三道严格命令,才能让毛主席从中国到苏联的路途可以如此顺利......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与我国建交的欧洲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戈宝权,第一个与戈宝权我国建交戈宝权的欧洲国家是苏联。1949年10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复电苏联副外长葛罗米柯戈宝权:对苏联政府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决定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表示热烈欢迎。这一天,中苏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长周恩来1949年10月3日于北京开始办理建交事宜,接着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蒙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阿尔巴尼亚、越南相继和新中国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扩展资料:

1949年10月3日,苏联即任命高级外交官尼古拉·瓦西里维奇·罗申为首任驻华特命全权大使。几乎是同时,国务院任命新华社常驻莫斯科记者戈宝权同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联大使馆参赞兼临时代办,即刻开始中国驻苏联大使馆的建馆工作。

戈宝权荣幸地成为新中国首位驻外使节。在罗申大使到任前,苏联政府亦同时任命其原驻北平总领事馆总领事齐赫文斯基为苏联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参赞,齐赫文斯基也成为苏联政府任命驻新中国的首位外交官。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1949年:苏联首先与新中国建交

为什么勤奋出人才? 小作文。。

为什么勤奋出人才

有这样一幅图画:在一片葱郁的草地上,有六匹马正在咀嚼着青草,它们个个都长得十分雄健;可又有一匹马却躺在一片没有青草的荒地上睡着觉,瘦得是那么可怜。

这幅画给我的感想很多,其中感受最深的就是: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懒惰 ,一定要勤奋。只有勤奋,将来才能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否则,像那匹瘦马一样,整天懒惰,那么就永远也不能成为骏马良驹。

从我们这个小地方走出去的世界名人——戈宝权就是一个这样勤奋的人。戈宝权是中俄文化交流的开拓者之一,在两国人民中间享有崇高的声誉。他治学范围广泛,著述宏富,在新闻事业、俄罗斯诗歌、东欧文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无一不曾涉及,无一不曾有重大成就。他著述等身,影响深远。

他正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学多门语言,才能当上翻译家。

约在八十年代初,记得在一次苏联诗歌翻译座谈会上,戈宝权为了维护普希金的本真,曾当面指出在座的一位译者不应有的误译,举例剖析,态度严肃而诚恳,致使这位颇感意外的译者终于因折服表示了谢意 .

“见微知著”,从这些细微处,足见一个翻译家的戈宝权之所以成为学者型的戈宝权的主要原因所在。

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卡莱尔也说过:“天才就是无止境地刻苦勤奋的努力”。 这些名人的经验之谈告诉我们,只有勤奋,才能成才。

现在,我们就好比是那七匹马,老师每天给我们讲的知识就是地上那青青的野草。我们每个人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学校家庭给我们的学习环境也是再好不过的了。可为什么有的同学学习好,而有的同学就学习不好呢 ? 根本的问题就是看谁最勤奋,其次才是天份和方法。

谁不希望能为祖国的四化做出贡献,谁不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栋梁之才,那么,让我告诉你 :勤奋才是成才的第一要诀。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外交官是谁

新中国戈宝权的第一个外交官叫戈宝权戈宝权,这也是一位传奇而伟大戈宝权的外交官。他的外交生涯是和新中国的外交事业一起起步的,是在那个特殊而又不平凡的时候产生的。

戈先生出生于1913年,出生于中国动荡时代,19岁的时候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22岁的时候作为《大公报》的记者驻苏联三年,在1938年的时候回国并进入《新华日报》,还秘密入党。

在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但是那个时候的国际环境并不简单,很多国家都还没有承认新中国,加上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与很多国家都曾签订过不平等条约。

所以新中国的成立便代表着中国需要重新建立自己的外交,重新培育自己的外交官,重新开始新的外交事业。

众所周知,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和中国建交的国家是苏联。苏联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天就给新中国发来了致电,说希望和中国建交还希望两国能够互派使者,而当时的外交部长周总理很快就回复了苏联。

但是那个时候,我们虽然有了外交部,但是我们还没有外交官,毕竟当时新中国成立才两天。

就在那个时候,戈宝权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在多番衡量和多番考察下,当时作为新华社常驻莫斯科记者的戈宝权先生就被国务院任命为新中国的驻苏联大使馆参赞兼临时代办,开始了中国驻苏联大使馆的建馆工作。就这样,戈先生就成为新中国首位外交官。

戈先生在1949到1954年期间都是中国驻苏大使馆临时代办和参赞,在1954至1960年期间,担任中苏友好协会副秘书长。

戈先生除了担任外交官以外,他还翻译了很多文学作品,比如说在1947年的时候他就翻译了著名的《普希金诗集》,随后还翻译了很多作品。

在2000年5月15日,戈先生逝世,结束了自己伟大的一生。与吴建民先生一样,戈宝权先生也是一位资深的外交官,一位值得人们去铭记的人物。

高尔基作品,谁翻译的最好?

戈宝权。戈宝权先生是中俄文化交流的使者,介绍俄苏文学的先行者,并担任过中国驻苏联使馆的文化参赞,为两国文化交流作出过多方面的贡献。上世纪四十年代他在时代出版社工作,主编《苏联文学》杂志,还主编过《俄罗斯大戏剧家奥斯特罗夫斯基研究》和两本《高尔基研究年刊》。“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象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名篇《海燕》,是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里的经典篇章,其中文译者就是戈宝权。

戈宝权不仅著有《阿Q正传在国外》、《鲁迅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等书籍,还将《裴多菲小说散文集》、《普希金诗集》、《高尔基小说论文集》等多部作品翻译成中文,并流传至今。

1983年,在“国际苏联文学翻译家”会议上,前苏联作家协会授予他“为了多年来从事苏联文学翻译工作取得丰硕成果”荣誉奖状。1988年,戈公振又荣获前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的“各国人民友谊”勋章,并被推选为苏联艺术科学院“外籍名誉院士”。

戈宝权不仅是文学巨匠、翻译大家,是新中国成立后派往国外的第一位外交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戈宝权出任中国驻苏大使馆首任临时代办兼政务文化参赞。他参加的外事活动遍及欧美亚非许多国家。

戈宝权文学翻译奖是我国定期举办的两大文学翻译奖之一。1986年7月5日,他将50年来精心收集和珍藏的两万册中外文图书,捐赠给江苏省。现存放在南京图书馆专设的"戈宝权藏书室"。他又将江苏省政府颁发的奖金捐出,建立了"戈宝权文学翻译奖"基金,奖掖与扶持青年文学翻译工作者,这是中国第一项以个人命名的翻译奖,被收入《中国翻译词典》。

戈宝权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戈宝权文学翻译大赛、戈宝权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标签: 戈宝权

发表评论

友烨科技Copyright www.youyekj.com Some Rights Reserved.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网络,为个人学习、研究、欣赏使用。 备案号:冀ICP备20210272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