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百科文章正文

茅以升_茅以升主要成就

社会百科 2023年03月10日 06:50 294 友小烨

今天给各位分享茅以升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茅以升主要成就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茅以升简介 茅以升简介描述

1、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茅以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2、茅以升1916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时称交通部唐山工业专门学校英文名称Tangshan Engineering College),1917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硕士学位,1919年获美国卡耐基理工学院(先卡耐基梅隆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教授、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教授、工科主任、国立河海工科大学校长、交通部唐山大学校长(今西南交通大学)、北洋工学院院长、江苏省水利厅厅长、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代院长、院长、中国桥梁公司总经理、北洋大学校长、中国/北方交通大学(时含今西南交通大学和今北京交通大学)校长、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等职。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3、茅以升主持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卓越茅以升的贡献。积极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者。茅以升曾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块里程碑;新中国成立后,茅以升他又参与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晚年,他编写了《中国桥梁史》、《中国的古桥和新桥》等。1989年11月12日病逝于北京,享年93岁。2019年9月25日,茅以升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茅以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茅以升是个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不懈,不畏困难的人。

1933年至1937年,茅以升任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主持修建我国第一座公路铁路兼用的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

他采用“射水法”、“沉箱法”、“浮远法”等,解决了建桥中的一个个技术难题。从此,茅以升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的名字和新建的大桥一起留在祖国各地。经过5年的努力,茅以升终于将现代化的钱塘江大桥建成。9月26日,是钱塘江大桥建成通车74周年纪念日。

茅以升_茅以升主要成就

学术思想

茅以升的工程伦理思想以工程爱国思想为根基,这是为改造腐败、落后被列强侵略的旧中国所赋予他的强大动力。“以人为本”思想是茅以升工程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他处理工程活动中各种复杂关系的最基本的伦理原则。

而以“工程爱国思想”为根基,“以人为本”思想为核心的茅以升工程责任伦理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工程社会责任伦理、工程自然责任伦理和工程职业责任伦理。

茅以升主要成就

修建钱塘江大桥。

1933年至1937年,茅以升任钱塘江大桥工程处主任,主持修建了中国第一座现代桥梁——“钱塘江大桥”。他采用“注水法”、“沉箱法”、“浮远法”解决桥梁施工中的技术难题。从此,茅以升的足迹遍布全国,他的名字和新建的这座桥也留在了全国各地。经过五年的努力,茅以升终于建成了现代钱塘江大桥。9月26日是钱塘江大桥建成通车74周年纪念日。

钱塘江大桥始于1934年。当时,浙赣铁路正在修建,为了与沪杭铁路连接,钱塘江上必须修建一座桥。钱塘江是著名的险恶河流,水文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其水势不仅受上游山洪的影响,还受下游海潮涨落的制约。遇到台风,江面往往波涛汹涌。钱塘江底流沙厚达41米,变幻莫测,故有“钱塘江无底”之称。所以民间有句谚语“钱塘江不可能架桥”,工程技术界也认为钱塘江架桥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少年茅以升先生立志从事桥梁工作,后来在美国失去了事业。他在康奈尔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技术学院专攻桥梁,并获得博士学位。他痛心地看到,祖国河流上的钢桥都是外国人建的,他决心为中国人有所作为,建造自己的桥梁。于是,迎难而上,我被任命为桥梁工程处处长,请康奈尔大学的同学罗颖做总工程师。

建桥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打桩。为了稳固桥基,需要在9个桥墩上打入1440根木桩,穿过41m厚的淤泥,木桩立在石层上。沙层又厚又硬,轻者下不去,重者断桩。受茅以升浇花将土冲出小洞的做法启发,采用“射水法”将河水抽到厚硬泥沙上的深孔中再打桩,使原来一昼夜打桩增加到30个打桩,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大桥建设遇到的第二个难点是水流快,施工难度大。茅以升发明了“沉箱法”,即用钢筋混凝土制成的箱口沉入水中,盖在河底,然后用高压气体将箱内的水挤出。工人们在箱子里挖沙子,这样沉箱和木桩就逐渐融为一体了。在沉箱上建造桥墩。放置沉箱并不容易。起初,一个沉箱一会儿被河水冲向下游,一会儿被潮水推向上游,一会儿又匆匆上下。后来3吨的铁锚改成了10吨,沉箱问题解决了。第三个难点是钢梁的架设。茅以升采用了巧妙利用自然力的“漂浮法”。涨潮时,钢梁用船在两个桥墩之间运输,落潮时,钢梁落在两个桥墩上,省工省时,进度大大加快。

茅以升的主要事迹

茅以升的主要事迹:主持修建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桥梁、中国土力学学科的创始人和倡导者、工科教育家。

茅以升(1896年1月9日—1989年11月12日),字唐臣,江苏镇江人。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

茅以升主持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积极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者。

茅以升曾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块里程碑;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参与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晚年,他编写了《中国桥梁史》、《中国的古桥和新桥》等。1989年11月12日病逝于北京,享年93岁。

扩展资料:

茅以升原名茅以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1916年毕业于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土木系,后赴美留学。1917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学位。1921年获美国加利基理工学院工程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教授,南京东南大学工科主任,河海工程大学校长,天津北洋大学校长。

1933年后,任杭州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自行设计和建造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化铁路公路两用双层大桥。1938年任唐山工程学院院长、教授。

1942年后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部聘土木系教授,交通部桥梁设计工程处处长,中国桥梁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师,中央研究院数理组院士、评议员,中国工程学会会长。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被国民党指派为上海市政府秘书长,在几天任职中,为保护上海工厂设备、释放政治犯做了有益工作。

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国交通大学校长,中国铁道研究所所长,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上海科学技术联合会主席,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国际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会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加拿大土木工程学会名誉会员。1984年5月至1988年3月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8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是第一、二、三、四、五、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委员;政协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第四届中央常务委员,第五、六、七届中央副主席,第八届中央名誉主席。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茅以升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茅以升和茅以升主要成就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茅以升

发表评论

友烨科技Copyright www.youyekj.com Some Rights Reserved.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网络,为个人学习、研究、欣赏使用。 备案号:冀ICP备20210272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