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经_郝经之留翻译
本篇文章主要给网友们分享郝经的知识,其中更加会对郝经之留翻译进行更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记得关注本站!
被扣押16年的议和信使郝经,最后是什么结局?
被扣押16年的议和信使郝经,最后被忽必烈派兵救回元朝大都,同年病逝。
宋元战争时期,兵灾连年民不聊生,元朝政治家郝经看到了国家分裂的苦难,主张四海一家,认为过于区分蒙古人和汉人是目光狭隘的,唯有天下统一恢复纲常才是进步且有益于天下百姓的,忽必烈欣赏郝经的真知灼见,元中统元年,将郝经授为翰林院侍读学士,让他出使南宋议和。
郝经本着和平的意愿,走上了前去南宋的道路,却没有发现自己早已成为众矢之的。元朝平章王文统等一众汉人,嫉妒郝经获得了忽必烈的赏识,便暗中捣乱,他们私下指使驻守边关的将军李璮在边境上制造摩擦,想阻止郝经进入宋镜,然而郝经不忘使命不惧危险,终于在风餐露宿5个月后到达了南宋。
郝经千辛万苦来到南宋,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更深的厄运。南宋奸相贾似道害怕过去在鄂州偷偷派人与元朝议和的事迹败露,以李璮兴兵犯境为借口,把郝经一行人强行囚禁在真州,贾似道用尽各种手段,想要郝经投降并放弃议和的打算,他威胁要断绝郝经的生活供应,甚至多次派人夜间假扮强盗入室恐吓,然而郝经却不为所动,他又许与郝经高官厚禄,但这些都没有使郝经议和的决心动摇。
郝经软硬不吃,一心议和,结果被贾似道囚禁了足足16年。在被囚禁期间,郝经与外界断绝消息,元朝一度认为郝经已经死了,传说有一次郝经得到了一只大雁,便在大雁的腿上绑上蜡书,让它飞回大都,元朝才由此得知郝经忠心耿耿一直被囚禁着。元十一年,忽必烈派大军进攻南宋,向南宋索要郝经一行人,南宋迫于压力礼送郝经一行北归,回大都后不久,一代名儒郝经就因病去世了
《郝经·落花》诗词选鉴赏
郝经(1223-1275)字伯常,泽州(晋城市)陵川人。
落花
彩云红雨暗长门,翡翠技余萼绿痕。
桃李东风蝴蝶梦,关山明月杜鹃魂。
玉阑烟冷空千树,金谷香销谩一尊。
狼藉满庭君莫扫,且留春色到黄昏。
春花很美,然而,它总要凋落。落花也很美,但它带给人们的,总不免是几份惋惜,几份惆怅。郝经是一位很有操守和豪情的诗人,他奉使入宋,被拘16年而不屈其志,元人曾将他比为杖节牧羊的汉代苏武。即使在衰飒的秋日,他也曾高吟过“风振长天秋气豪,幽人兴与雪山高”的超旷之句(《秋兴五首》)。然而,面对着三春的“落花”,他心中那最温柔和悲凉的部分,终于也被触动了。
这位气宇轩昂的北廷使节,此刻大抵还被拘留在江北真州(今江苏仪征)的馆舍之中吧?暗淡索莫的冬日过去,春来满庭的花树如燃,想必也曾给他的幽居生涯,增添过许多朗丽和热烈?可惜这时光太短,转眼又是纷纷扬扬的落花时节了。此诗之起句,正落笔在这一令人伤怀的时刻:“彩云红雨暗长门,翡翠枝余萼绿痕--前句先以“彩云”作比,在诗入心上唤回了一个怎样花色璀璨、明丽照眼的春日世界!而紧接着的“红雨”,又将这春日,笼盖在了飘洒不尽的落花之中。于是便出现了充满憾意的后句:那绿如“翡翠”的花树枝头,而今只留剩一片空萼,再找不到如火、如锦的繁花之微笑了!句中一个“余字,读来如闻轻轻的叹息,久久萦绕在绿枝空萼之间。
诗人的伫立之处,大约也正在这片翠绿的花树下。透过缤纷的落花,他想到了些什么?是在回想这株株桃李,正当春风骀荡之际,所绽放过的嫣然含笑的容姿?还是那翩翩起舞于花间,编织着五彩之梦的春蝶之倩影?这一切都随着纷扬的落花,如烟飘散了--也正如诗人当年,怀着“星麾何日平康了,两国长令似一王”的美梦,迢递千里、“使宋通好”;币今却被拘止、滞留,终于梦破影消一样。在此孤清的异乡,最令诗人系念的,无疑是巍巍耸峙的北方“关山”,和澄辉千里的故国“明月”了--那在绿树影里啼鸣的“杜鹃”,不都在声声呼唤着“子规(归)!子规(归)”么?诗之颔联正于“桃李东风蝴蝶梦”在落花中的飘散,展出了“关山明月杜鹃魂”的清阔之境,抒写了诗人对故国的依恋和凄凄思归之情。
在这样撩拂不去的情思萦绕中,再美好的异乡之景,也会变得黯淡无光。建安作家王粲登当阳古城,目接那“华实蔽野,黍稷盈畴”的江南秀景,不就曾发出过“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的幽幽叹息?郝经栖身的宋之真州,与江南的镇江、南京相去不远,当也是明媚秀丽之地。而今只不过仰对一片暮春之落花,但在他心头泛起的,却已是秋冬般的萧淡和寒瑟:“玉阑烟冷空千树,金谷香销谩(虚)一尊”--那曾经为千里莺啼、繁花照眼的春色所辉映的楼台玉栏。现在该已花空千树,只留下冷烟般凝止的孤清一碧;即使在令西晋石崇引为自豪的洛阳“金谷园”,现在大抵也客散人去,唯有虚筵空樽,陪伴着消殒的群芳了罢?这两句从眼前实景,转向思致绵邈的虚境,在极为广大的空间转换中,展出了一个花歇春去的寥落世界。读者于涵咏之际,当可真切地感受到,此刻的诗人已为怎样黯然的寂寞所浸染!
顺着这样的思绪进入收结,恐怕谁都会发出无可奈何的喟叹的。但此诗结句却是出人意表的奇想:“狼藉满地君莫扫,且留春色到黄昏!”“彩云”般的春日世界,已在飘洒的“红雨”中化为缤纷一梦,但诗人却还要把它留住;春色早已在翡翠般的花树枝头消歇,诗人竟还想从散乱满庭的落花瓣中将它寻回!斑斓的落花当然很美,但它们毕竟都已失去赖以辉照世界的生机。诗人难道不懂得这个道理?但倘若就这样急着“扫”去,则那斑斓的余彩也将从此隐没,又还有什么,可以慰藉诗人身处异国的孤寂黄昏?
《郝经·立箴》原文注释与译文
《郝经·立箴》原文注释与译文
惟天行健①,万化斯立②。君子体之③,自强不息。下学上达④,与天为一。彼昏不知,惑以溺志⑤。从其所欲,蔽于血气⑥。怠弛放诞⑦,猖狂恣肆⑧。自贼自戕⑨,自暴自弃⑩。自绝于天,卒偾而毙(11)。何不反己(12),何不自思?以敬为本(13),以谦为基。虑患也深,操心也危(14)。所立卓尔(15),嶷嶷岐岐(16)。可以尽性(17),可以知天。立事立功,立德立言(18)。不朽不挠(19),于千万年。凡百君子(20),其惟勉旃。
【注释】
①健:刚强有力。《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②万化:万事万物。斯:乃。
③体:效法。
④下学:向下级或向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上达:上进。《论语·宪问》:“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⑤溺志:心志沉湎其中。
⑥蔽:蒙蔽。血气:感情。
⑦怠:懈怠。弛:松懈。放诞:放纵不羁。
⑧恣(zi)肆:放肆无忌。
⑨贼(ze):败坏,伤害。戕(qian):残害。自贼自戕,即自我残害。
⑩自暴自弃:自甘落后,不求上进。
(11)偾(fen):倒覆,僵仆。毙:死。
(12)反己:反省自己。
(13)敬:恭敬,端肃。
(14)操心:费心,用心。危:不安。有所畏惧,故心不能安。《孟子·尽心上》:“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15)卓尔:特立貌,超然高举貌。形容道德学问等的成就超越寻常,与众不同。《论语·子罕》:“如有所立卓尔。”
(16)嶷(yi)嶷岐岐:《诗·大雅·生民》:“诞实匍匐,克岐克嶷。”《朱熹集传》:“岐嶷,峻茂之状。”嶷嶷岐岐与此同,应是形容人特立突出的样子。
(17)尽性:充分发挥自己以及人、物的本性。《礼记·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郑玄注:“尽性者,谓顺理之使不失其所也。”
(18)立德:树立圣人之德。立言:创立学说。《左传·襄公二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大”,通“太”。
(19)不挠:不弯曲,不屈服。
(20)凡百:泛指一切,概括之词。后转为诸君、众人之意。
(21)旃(zhan):助词,相当于“之”,或“之焉”。
【译文】
天的运行刚强有力,万事万物才有可能发生。君子效法它,自强不息。向下面的人学习以求上进,与天合为一体。有些人愚昧无知,因为迷惑而使心沉湎其中。从其所欲,为感情蒙蔽。懈怠,松弛,放纵不羁,肆无忌惮。自伤自残,自暴自弃。自绝于天,终于失败而死。为什么不反省自己?为什么不自思?以敬肃作为立身之本,以谦退作为立身的基础。思虑忧患深切,他的用心就多所畏惧。才能立身超群拔俗,特立突出。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天性,可以知天。立事立功,立德立言。不朽不弯,流芳千万年。各位君子,请你自勉。
郝经100多字简介
郝经(1223—1275)元初名儒。字伯常,祖籍泽州陵川(今山西陵川),生于许州临颖城皋镇(今河南许昌)。1256年受诏于忽必烈,1260年,赴南宋议和,被权臣贾似道秘密囚禁16年,即著名的郝经南囚,时人称之为南国苏武。1274年宋崩溃之际,郝经被救,北归后的第二年七月便去世。作为政治家,郝经反对“华夷之辨”,推崇四海一家,主张天下一统;作为思想家,郝经推崇理学,希望在蒙古人汉化过程中,以儒家思想来影响他们,使国家逐步走向大治;作为学者文人,通字画,著述颇丰,收于《陵川集》中。
郝经简介及详细资料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郝经(1222-1275),字伯常,始祖郝仪由太原迁至潞州(今长治市),八世祖郝祚又迁至泽州(今晋城市)陵川。郝经的祖先自八世祖以下皆同居,业儒、匮徒不仕,教授乡里,为一郡望族。郝经的祖父郝天挺以教学有方闻名。
郝经
郝经出生于金末乱世。金正大八年(1231),随父母避难于河南鲁山。次年,蒙古兵锋南下,郝经又随父母北渡,徙居顺天(今北京)。其父亲主要靠教授生徒勉强维持一家六口人的生活。当时郝经已12 岁,"始知学",开始就读于铁佛寺僧张仲安之南堂,凡五年。他"以兴复斯文,道济天下为己任。读书则专治六经,潜心伊洛之学,涉猎诸史子集"。
由于郝经以其学问品行逐渐出众,乃马真后二年(1243)以后,他先后被蒙古元帅贾辅和张柔聘请,在他们家中设馆教书。张柔家中富有藏书,郝经尽得观览,眼界更加开阔,学识上也有了极大长进。在贾、张二世侯家做教师期间,郝经结识了金朝遗老元好问和理学大师赵复。元好问遂相与论作诗作文法。郝经赞赏元好问的学问和为人,称其为"一代宗匠",并执弟子礼。郝经多次拜见赵复,与他交游论道。赵复十分赏识郝经,称"江左为学读书如伯常者甚多,然似吾伯常挺然一气立于天地之间者,盖亦鲜矣"。
出仕为官
元宪宗二年(1252),忽必烈开府于金莲川。郝经受举荐,忽必烈遣使两次召见,后随使奉诏北上。六年(1256)正月,见忽必烈于沙陀,忽必烈向郝经问以经国安民之道和帝王当行之事,郝经"援引二帝三王治道以对,且告以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之义",忽必烈"喜溢不倦"。
"自后连日引对论事,甚器重之,且命条奏引欲言者"。郝经上《立国规模》三十余条。忽必烈又问"当今急务",郝经"举天下蠹民害政之尤者十一条上之,切中时弊",忽必烈"皆以为善"。郝经的建议,有些虽不能立即实行,但后来元朝建立后,"凡更张制度",采纳郝经建议"约十六七"。
自从灭金以后,蒙古军就开始南下,力图尽快并吞南宋。郝经对此持否定态度。他向忽必烈讲述"古之一天下者,以德不以力"的历史经验,同时通过对蒙宋双方情况的分析,认为蒙古国是"诸侯窥伺于内,小民凋敝于下",而南宋当时则是"君臣辑睦,政事修明,无衅可乘"(《元史·郝经传》)。因而主张不要立即伐宋,应把主要精力放在革除弊政,遵用汉法,选贤用能,创法立制,减轻赋税,屯田垦殖,巩固内部,使"天下一新"。
宪宗八年(1258),当蒙哥汗命忽必烈分兵征鄂,大举南侵之时,郝经一再向忽必烈致论,亟言不当南下。忽必烈先是以已经和蒙哥汗约定联合攻宋,不能中止为辞,否定了郝经的建议。但当蒙哥汗死于合川钓鱼山,阿里不哥图谋篡位,威胁到忽必烈汗位继承权的时刻,忽必烈开始采纳郝经的建议。适值南宋奸雄贾似道派间使称臣纳币请和,忽必烈遂班师北上,归定大事。此间郝经被任命为江淮荆湖南北等路宣抚副使。
囚徒生活
元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在开平即汗位,授郝经为翰林院侍读学士,令其出使南宋议和。郝经一行,以何源、刘仁节为副使,高翿为参议,苟宗道为书佐,随团成员还有马德磷、孔晋等数十人。郝经此行,引起了大蒙古国内部一些汉人世侯的妒忌,平章王文统私下指使将军李璮侵扰宋境,企图假南宋之手破坏和议。南宋奸相贾似道也对郝经一行的到来极度恐慌。害怕过去冒功鄂州(今湖北武汉)却敌的劣迹败露,极力反对郝经进入宋境。
郝经原计画经涟州入宋,但李璮劝他们返回,理由是他告行派往南宋通报的两人已为宋楚州安抚所杀。郝经不为所动,转道宿州五河风餐露宿,迁延近五个月,方于当年秋末进入宋境。可是一入宋境,贾似道便密令淮东制置司以李璮兴兵犯境为借口,把郝经一行拘禁于真州(今江苏仪征),从此身陷囹圄长达十六年之久。在此期间,郝经曾多次上书南宋君臣,但在贾似道的阻止下,一切努力均付之东流。为了策反郝经,贾似道谎称元廷兵乱,几次派人诱降,均遭郝经痛斥。又派人假扮强盗夜闯囚所威逼、断绝生活供应等,也未能动摇郝经的意志。
获救北归
至元十一年(1274)六月,忽必烈命丞相伯颜率兵伐南宋,又命礼部尚书中都海牙及郝经之弟行枢密陪都事郝庸入宋,责问信使无故被拘一事。南宋朝廷理屈词穷,再加元军所向披靡,不得不派总管段佑以礼送郝经一行北归。元世祖忽必烈也派枢密院官及内臣近侍远道迎接。
十二年(1275)夏,郝经一行回到了阔别十六年的大都,忽必烈赐宴于廷,赏赐有加,并向郝经咨以政事。是年秋,病卒。諡文忠。
作品一览
著《续后汉书》、《春秋外传》、《周易外传》、《太极演》、《原古录》、《玉衡真观》、《通鉴书法》、《注三子》、《一王雅》、《行人志》、《陵川集》等专著数百卷。版刻存世的有《续后汉书》与《陵川集》。
《续后汉书》,元延祜年间印行,明收入《永乐大典》,清收入《四库全书》。当时,乾隆皇帝《御题郝经(续后汉书 诗四首》,歌曰:"身充信使被拘留,两国恰逢建计投;愿附鲁连未遂志,空言思托著书酬。"……后来,商务印书馆1937年在上海铅印出版,上、中、下三大册,书名顶头加有"国学基本丛书"的标志。随之,1958年商务印书馆北京第二次版印,中华书局1988年北京第三次版印,台湾商务印书馆出有"台北版"书名《郝氏续后汉书》。《陵川集》收录郝经诗作423题,670余首;赋15篇;论说、辩解、书、传、铭、序、记、碑志、祭文、宏辞、表奏等各种散文190余篇。元延祜年间印行后,至明代流散民间。幸遇泽州沁水县的李淑渊在鄂州(今湖北武昌)做官,偶见几本《陵川集》,认"公郝经 乡先哲也,景慕之尤深,求其集逾二十年始得全帙"。于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印行问世。
轶事典故 冒死上书
辛亥(1251)年春,29岁的郝经在顺天府(今河北保定市)贾副元帅家就教,一位陵川道士,赴燕都上香朝拜,过保定时,向郝经哭诉了家乡百姓深受蒙古官僚压迫而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当郝经听了家乡道士的苦诉,不光是泪水淌流,又火冒三尺,愤笔写下了《河东罪言》,冒着不测的风险,上书给蒙古统治集团,出人意料的是,忽必烈没有责罪郝经,反而召纳郝经于王府。他深感这份"民书"血淋淋的分量,"民失,江山倒"!
1260年3月,忽必烈登帝位,立即颁发政令,革除了蒙古诸王直接向种地人征税的权利,大大减轻了北方人的负担。
大雁传信
郝经出使宋朝,被贾似道软禁在真州。这一囚就是整整十六年,其间,元廷也不知道他到底是死是活。
郝经被拘几年后,在1274年从宋人供食的活大雁中挑出一只健壮能飞的,系蜡书于雁足,放飞大雁。"中统十五年"实为"圣元五年",郝经被拘于宋,不知元朝改元的事,所以他依此推之为"中统十五年"。
汉武帝时,汉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奉命出使匈奴,被扣押于北海(今贝加尔湖)。匈奴人对苏武威逼利诱,招数使尽,但这个汉朝忠臣手持汉朝符节,誓死不屈。一直到汉昭帝继位,派人与匈奴和亲,并索还汉使苏武。匈奴人理亏,谎称苏武早已病死,汉使得密报,知道苏武仍在世,就谎称大汉天子在上林苑射雁,其中一只大雁足系苏武亲笔所写帛书,讲明他本人仍在北方沼泽中被困。这一招管用,笃信"怪力乱神"的匈奴人惊惶,忙派人找到苏武,把他送还汉朝。文史的力量真大,郝经据此演出"真人秀",把昔日汉使所编的"故事"演绎成真。
历史评价
毕沅 :"经为人,尚气节,为学务有用。"(《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三》)
刘秉忠:"经之为人,尚气节,为学思致用。"(《畿辅通志·卷一百三》)
史籍记载
《元史·卷一百五十七· 列传第四十四》有传。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三》、《畿辅通志·卷一百三》均有事迹记载。
个人影响
《人民日报》1983年11月7日5版发表题为《中国蒙古史学会学术讨论简介》的文章作了如下评述:
在宋元战争初期,蒙古国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是掠夺财富,满足经济上的贪欲,到忽必烈时,宋元战争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郝经较早地提出了"汉法"主张迁都燕京,与南宋议和,偃兵息民等,均为忽必烈所接受。他多次下令禁暴行,使蒙古军基本上停止了掳掠与滥杀。忽必烈能顺应历史趋势,终于统一了中国。
文学书法主张 理学
郝经反对"华夷之辨",而推崇"四海一家"的思想,主张天下一统,结束自唐朝末年以来的分裂状态,但又反对不同族群之间的等级观点。郝经又主张凡事不必尽都师法古人,提出"不必求人之法以为法",认为"三国六朝无名家,以先秦二汉为法而不敢自为也;五季及今无名家,以唐宋为法而不敢自为也",强调文人写文章时应当"皆自我作"。体现了强烈的知识文子思想自由和创新的意识。
他的《内游》《养说》二篇发挥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论点,强调主体精神的自我涵养,提出"圣之所以为圣,贤之所以为贤,大之所以为大,皆养之使然也"(《养说》)。进而对于文章写作,他也强调"皆自我作","不必求人之法以为法"、认为"三国六朝无名家,以先秦二汉为法而不敢自为也;五季及今无名家,以唐宋为法而不敢自为也"(《答友人论文法书》)。这里表现出强烈的自信和创新意识。
书法
郝氏重视书法艺术创作主体内在修养的锤炼,且将充实学养的范围限定在理学思想之内。在谈到书法学习的对象和过程时,他提出了完全理学化的秩序。
他认为:"今之为书也,必先熟读六经,知 '道'之所 在。尚友论世学古之人,其学问,其志节,其行义,其功烈,有诸其中矣。而后为秦篆汉隶,玩味大篆及古文,以求皇颉本意,立笔创法,脱去凡俗,然后熟临二王正书……以正为奇,以奇为正,出入二王之间,复汉隶秦篆皇颉之初,书法始备也。"(《移诸生论书法书》)
元朝郝经是谁 郝经一生有怎样的特殊经历
郝经是谁
中国是一个文化底蕴极为博大精深的国家,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国的发展经历了许多朝代的更迭,纵观中国各朝代,文化发展最为快速的当属中国唐朝、宋朝两个朝代,在这一时期涌现出无数的文人政客,他们不但在诗词上佳作如林,更是在政治上大有建树。虽然唐、宋两朝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但在元朝也有着不少的著名文人,大儒学者郝经便是其中的一位。那么郝经是谁,他有何特别之处,他的一生经历又是怎样的?
郝经
郝经出生于公元1223年,祖籍是如今的山西省,出生地却是如今的河南许昌。郝经出生于名门望族,祖上世代为儒,学识不凡,其祖先就是一知名儒生,其祖父郝天挺也同样如此,并且因学识不凡从事教学工作而闻名于地方。出生于如此书香世家,郝经从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养成了极好的学习习惯。
郝经出生之时正赶上乱世,金末时期到处兵荒马乱,郝经父亲为了养活一家六口只得四处奔波,郝经为报答父亲只能更努力的读书,由于其天资聪颖,后天学习又极为刻苦,其学问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久之后便被蒙古元帅张柔等看中,成为元帅府内的专职教师,郝经在教学之余,更是潜心研究学问,写下了许多的有名作品,如《春秋外传》、《周易外传》等,均收录于《陵川集》内。
郝经不仅是一名儒生,也是一名政客,受忽必烈器重成为抚副使。公元1275年,郝经病逝,享年五十二岁。
郝经的故事
郝经,元朝初期的著名学者,他的一生曲折离奇,被后世冠以南国苏武的称号,直到如今,中国国内仍然流传着许多关于郝经的故事,那么郝经的故事都有哪些,从这些故事可以看出郝经具有哪些高尚的品德?
郝经
郝经在顺天府贾副元帅教书之时,有一位道士向郝经倾诉了家乡百姓的凄惨之状,由于蒙古官僚不受管制,四处横行霸道造成了一场场悲剧的上演。当郝经听了道士的讲述之后,奋笔写下《河东罪言》,并不顾自己的安危向忽必烈上书,所幸忽必烈是一名睿智的统治者,他不但没有怪罪郝经,并在自己继位后颁发政令,减轻税负,让百姓们休养生息。从这个故事之中,可以看出郝经心系天下百姓的高贵品质。
郝经在入仕之后,作为使者出使宋朝,但却被宋朝权臣贾似道私下关押了近十六年,一开始元朝还寻访郝经的下落,但几经无果后选择放弃,为了自救,郝经效仿汉朝苏武,利用大雁传书,最终获救,从这个故事之中,可以看出郝经性格中的坚忍不拔和足智多谋。
郝经的思想
在郝经的一生之中,他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思想不轻易动摇,那么郝经的思想有哪些,他的思想主张中有哪些亮点,对于国家治理有着怎样的作用?
郝经
郝经一生之中,最为推崇的思想便是四海一家论,主张天下理应一统,不应存在着分崩离析的现象,反对不同族群之间的等级观念。对于“华夷之辨”的观念,郝经是极力反对的,华夷之辨思想的核心主要是用来区别华夏和蛮夷的,在这个思想之中,用礼仪、服饰等作为华夏和蛮夷的划分,符合者为华夏,不符合便是蛮夷。郝经认为这种划分显得有些过于武断,太过看重外在因素,如果一味遵循的话,社会将不能进步,国家也得不到长久的发展。
在郝经入仕之后,更是将他的思想融汇运用在治理国家之中,自从金国覆灭后,蒙古军队便想立即吞并南宋,郝经为此向忽必烈进言,讲道理摆事实,多角度全方位地向忽必烈陈述了不易立即攻宋的原因,并力劝忽必烈与其在不适宜的时间里做不适宜的事情,还不如将主要精力用于内部治理上,正好利用这一时机革除弊政,屯田垦殖,巩固内部。事实证明,郝经的进言是无比正确的,郝经的治国思想为元朝的发展乃至立国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郝经和郝经之留翻译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郝经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