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政王载沣_最后的摄政王载沣
今天给各位分享摄政王载沣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最后的摄政王载沣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清朝末年的摄政王载沣,退休后去哪了?
作为光绪皇帝的弟弟,慈禧太后干女儿的丈夫,溥仪皇帝的父亲,载沣始终身处清朝最高权力的漩涡,然而这样一个人,却能够在清朝灭亡后得以善终,实在是让人想不到。
载沣担任摄政王的时候 ,晚清的局势已经急剧恶化,而载沣主持三年的清末新政,更是直接促发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当时的载沣本来是希望依靠北洋新军前去镇压,然而让他始料未及的是,北洋新军集体忤逆朝廷,表示只听从袁宫保的指挥。
为了大局着想,载沣不得不请已经被他撵家去赋闲好几年的袁宫保出面,袁宫保为了揽权,排挤掉载沣表示,只有载沣辞职,他才肯出面,作为摄政王的载沣急下“罪己诏”,以请袁世凯出山。
从能力上来说,载沣年纪太小,只有二十五岁,对事物的发展看得不够透彻,败给袁世凯也是正常的事情。
后来溥仪回忆起自己的生父载沣的时候的印象是,话不是太多,还有点磕巴,只有“好”字说得最利索。
而当时大公报的评价,更为客观:“德有余而才不足,为人用而不善用人,荏苒蹉跎,以至今日,不得已而至于退位。”
其实载沣开得算是比较开的人,早先还有放手一搏的打算,后来发现自己不是袁的对手,而且就算是没有袁,他也控制不了局面,最终退位反而是最好的选择,退休之后,干脆赋闲在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也是一种活法。
清朝被推翻后,民国的政治并不稳定,也有一批阴谋家,以及清朝遗老在活动,企图复辟,比如张勋就曾率三千辫子军开入北京,拥护溥仪复位,作为曾经的摄政王,张勋自然也希望其能够出面,但是载沣就是不参与,并且劝阻那些遗老遗少不要参与其中。
1924年溥仪被从紫禁城中赶了出来,当时的溥仪很害怕,日本人趁机不断跟溥仪接触,载沣极力反对溥仪与日本人来往,结果还是被日本人将溥仪弄到了天津,又被日本人诱骗到东北,担任伪满洲国的皇帝。
当时一直身居北京的载沣生活不算很好,溥仪邀请其到东北去,载沣去了一次之后,又回到了北京,在抗日战争期间,载沣倒是借了溥仪的光,没有受到多少刁难,日本人看重他的威望,还想让他出来做事,都被载沣拒绝了。
新中国成立后,载沣参加了第一届政协委员会的第二次会议,感触颇深,将醇亲王府售卖用于国家发展教育事业。
在1951年2月,载沣由于多年风寒,病故于北京,应该说算是曾经身处权力漩涡,而又从容面对的一个人。
清朝灭亡后,摄政王载沣为什么神隐了呢?
爱新觉罗·载沣是宣统帝溥仪生父摄政王载沣,清朝宗室,于宣统年间任监国摄政王。辛亥革命爆发后,由于指挥不动袁世凯的北洋军,为摄政王载沣了请袁世凯出山,被迫辞去摄政王职,闭门家居。
但他还是没能延续大清的命运,次年他被迫同意儿子溥仪退位,大清灭亡了。
此后载沣长期在天津幽居,虽然后来去了东北,但并没有与日本人同流合污,甚至怒斥自己的儿子投靠日本,后来返回关内继续神隐,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
载沣是第二代醇亲王,也算是大清皇室里的青年才俊了。庚子国难中,清廷派人去德国为此事“道歉”。慈禧选中了载沣,他是光绪的弟弟,慈禧的亲外甥,身份特殊。
回国后,载沣受到重用,不仅掌管着健锐营,还是正红旗满族都统。
光绪死后,慈禧选择了载沣的儿子溥仪为接班人,但慈禧紧接着也死了,大清的重任一下子落到了载沣的身上。
但是载沣面临的压力着实不小,他不仅要对付首席军机大臣奕劻,对于袁世凯在军中的影响始终没有消除,他也曾打算除掉袁世凯,但最终未能成行。
短短三年时间,他便黯然以醇亲王的名义退归藩邸,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不过很多人对于载沣接下来的举动觉得不可思议,毕竟儿子是皇帝,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大清灭亡,令人不解。
清朝灭亡后,他也从不参与复辟活动,在张勋复辟事件中,表现得也过于冷淡。
那么清朝灭亡后,摄政王载沣为什么神隐了呢?
首先,载沣是清朝皇室里的少壮派,是晚清的新派人物,也是第一个穿西服的王公。他曾出使欧洲,还带回来很多新式的东西。
可以说他不是一个因循守旧的人,对于新事物还是能够接受的,对于清廷的灭亡,虽然他不太情愿,但是也知道这是大势所趋,容不得个人意志的转变。
他也确实累了,当初手握大权,也没有能力改变这一切,现在只是一个平民,想要恢复曾经的一切,未免是比登天还难的。
清朝灭亡后,孙中山曾经造访过醇王府,在孙中山看来,载沣能把国家和民族利益摆在前头,而把家族利益放在一边,是难能可贵的。
包括后来他去东北,怒斥其子溥仪投靠日本,可以看出他是有大义的,就这份政治胆识和魄力,不是一般人可以有的,也着实让人钦佩。
摄政王载沣在清朝灭亡之后为什么就突然神隐了?
清朝在一片骂声中退出历史舞台,尤其是宣统帝自从颁布了退位诏书,这个历经了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终于倒台,但此时的中国境内问题也依旧存在。各个势力之间的争夺也成为了常态地质思想的存在,也是10分的根深蒂固,想要一下子从思想上彻底改变,根本是不可能,所以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之中很多人都非常好奇的是,为什么大清最后三年,真正的统治者摄政王载沣,却对复辟大清的想法不多,这背后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原因呢?
在摄政王载沣执政的三年生涯当中,其面临的情况是十分复杂的。载沣自己明知道想要解决这些困境,需要的是更多人的支持,可是载沣也惧怕如果做不好,那么面对的就是更多人的斥责。
在这样动荡和混乱的时局,保存自身实力才是最佳的选择,所以在看到《皇室优待条件》以后,载沣选择了享受这份福利。他不仅没有想过复辟,甚至利用这个能够让皇室受到优待的协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自己的安全。如果载沣想的太多做的太明显,那么这种枪打出头鸟的事情,又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所以低调还是当时的载沣拥有的最大智慧。
虽然载沣极力的想要活下去,可是对于大清朝的憎恨和对于清朝王室的厌恶,使得有一些人也动了刺杀的心思。载沣在革命党人汪兆铭的刺杀之下,受到了一定惊吓,所以这种生活也让载沣变得更加小心翼翼。
看到自己周围所出现的,企图复辟清王朝的人所做出的努力,他也一度为此动容,想要真正恢复清朝统治,但最终这些复辟之人所面临的结局不是死就是伤,于是载沣明白自己想要活下去就必须要当一个睁眼瞎。他知道只有躲过别人的刺杀,躲过所有人的目光才能够安然无恙。就当时的混乱局势来说,如果载沣一旦复辟,最终也只是一个傀儡,但载沣并不愿意自己成为一个被人操纵的玩偶。
作为一个最有能力使得清王朝复辟的人,载沣身上背负的责任比一般人大得多。当时的载沣知道自己周围的人实际的想法,但看到大家的不作为,以及这些皇族当中所出现的诸多弊病,使得载沣越来越对皇族没有信心。
在北洋袁世凯争夺清王朝话语权中,载沣们感受到了自己所遇到的被动情况,因此为了保证自己不受到这场风波的牵连,载沣也做出了抉择。在立宪派要求和平改良最终没有达到如期效果之时,载沣也因为自己的态度失去了,能够让自己翻身农奴把歌唱的政治力量支持,所以最终的载沣也就只能够碌碌无为平平凡凡的过一生。
载沣也想要有所作为,但是预备立宪的效果,却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载沣的能力与当时的情况完全不匹配。一个缺乏像慈禧一样的铁腕政治手段和没有真正向心力的载沣,最终也会因为自己的愚蠢而葬送整个国家。
当载沣意识到这一点以后,自然而然的也不会选择再去想这些跟自己完全无缘的事情。如果真的能够形成复辟的局面,那么载沣最终也无法掌控整个国家,所以在综合因素的影响之下,载沣只能够选择以低调的方式退出人们的视野,而不是在大家所谓的年富力强,身强体壮的时期,再重新创造辉煌。因为这种辉煌,在当时的混乱局面是绝对不允许存在的。
最终载沣对于大清王朝的灭亡也能够安然接受,无论皇族有什么样的想法,以及清朝的命运,到底是就此终结还是继续下去,都与载沣没有太多的关系。载沣只想专注于自身,因为这场大业也许有人能做,也许再也没有人能够成功,但这都与自己无关。究其根本自己不过是一个历史潮流中的一粒尘土,载沣只求问心无愧且能够安然度过一生,就是最大的追求了。
清朝灭亡后,摄政王载沣的结局怎样?
清朝灭亡之后,载沣辞去摄政王一职,在家幽居,他拒绝投降日本人,而且怒斥溥仪投靠日本人,解放后,他还将自己的王府贡献给人民政府,后来病故。
爱新觉罗.载沣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的父亲,溥仪登基后,载沣成为摄政王,代为处理政事,在执政期间,他澄清吏治,施行预备立宪,在军事和经济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他还试图将“窃国贼”袁世凯处死,只不过被袁世凯圆滑的躲过去了,他力争把没落的大清王朝挽救回来。
但在当政三年之后,武昌起义爆发,载沣手中没有足够的兵力,不得不求助于袁世凯,最后被迫让权于袁世凯。
清帝逊位后,他生活很低调,很少参与政治事件,对复辟运动毫不关心,他只求对于皇室的《清室优待条件》能够保持,包括自己在内的满清旧贵族能够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就满足了。
后来溥仪逃往东北,并且在东北成为傀儡政权伪满洲国的皇帝,载沣曾多次被自己的儿子溥仪邀请全家搬去东北,日方也希望载沣能够去东北,在他们的政权范围内,但是载沣忧心忡忡,一直拒绝,并且训斥溥仪投靠日本势力。
后来解放军打到北平城,傅作义在北平和平起义。北平被和平解放后,解放军入城,载沣每天关注着实时资讯,还在日记中记载了北平和平解放这日的情形。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需要大量的房屋作为办公或者生产基地,载沣作为新中国的一份子,最后下定决心把王府出售,卖给了“国立高级工业学校”。
晚年的载沣因为多年旧疾感染风寒,很快病故,葬在北京西郊福田公墓,举行了简单的丧葬仪式。
清朝摄政王载沣生平简介
载沣,爱新觉罗氏,字伯涵,号静云,醇亲王奕譞第五子,道光皇帝的孙子,光绪皇帝同父异母的弟弟,宣统皇帝溥仪的生父,他是清朝最后一个摄政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清朝摄政王载沣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载沣生平简介
爱新觉罗·载沣,清摄政王,末代皇帝溥仪生父。
1908年11月15日,控制清朝政权达47年之久的慈禧去世。12月2日,光绪帝的亲侄子溥仪继位。作为溥仪的亲生父亲,醇亲王载沣以摄政王的身份登上中国的 政治 舞台。载沣摄政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于1909年1月21日免了袁世凯的职。溥沣本来想直接处死袁世凯,但慑于袁在新军及朝庭内外的强大影响力而作罢。载沣之所以要置袁于死地有两个直接的原因,一是袁世凯出卖过载沣的亲兄光绪帝;二是袁世凯掌握了京津地区的新军,对新政权有权重震主的嫌疑。当然,载沣上台第一件事就拿袁世凯的深层次原因却是由于1900年的东南互保。
1900年6月,只会玩弄权术,却对现代科学、 军事 知识一无所知的以慈禧为首的满清贵族统治集团试图依靠所谓刀枪不入的义和团来抗击在朝庭斗争中站在光绪一边的西方国家,她不自量力地向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西方11个国家(英、美、法、德、义、日、俄、西、比、荷、奥)同时宣战。
面对一场注定要以失败告终的战争,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四川总督奎俊、闽浙总督许应骁、福州将军善联、巡视长江李秉衡、江苏巡抚鹿传霖、安徽巡抚王之春、湖北巡抚于荫霖、湖南巡抚俞廉三、广东巡抚德寿、山东巡抚袁世凯等一大批南方地方官员在权衡利弊后最后 决定 拒绝执行与11国开战的 命令 ,并与西方人达成互保协议,即南方地方政府保障西方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西方11国军队不进入东南各省。
地方官员拒绝执行朝庭的命令,这放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一种死罪,以汉族人为主的东南地方官员之所以敢这样做,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自1861年洋务运动后,中国南方的商品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经济实力远远超过了北方。而热心洋务的又大多是汉族官员及汉族商人,所以,洋务运动的直接后果是汉族人在政治、经济上的崛起,加之,清庭的新军又由袁世凯训练并被其控制,所以,这些汉族官员早已不把那些只知玩权、玩乐却不学无术的满族贵族子弟放在眼里。东南互保其实就是汉族官员藐视那个行将就木的腐朽政权的表现。载沣试图依靠打击几个汉族官员来改变中国的政治力量格局从一开始就是注定要失败的。
载沣在撤了袁世凯的职后,亲自代理大元帅统帅禁卫军并掌握军政大权。随后,载沣又任命了他的几个弟弟担任海军、陆军及军谘大臣。在采取了以上重大军政 措施 后,载沣满以为已经控制了局势,便又于1909年龄6月免去津浦铁路总办道员李顺德等汉族官员的职务,并再次试图用满族人取代。
载沣在就此征求张之洞 意见 时,张说:“不可,舆情不属”。载沣坚持,张又说:“舆情不属,必激变”,载沣不以为然地说:“有兵在”。
张之洞无话可说,在载沣离开后叹息道:“不意闻此亡国之音”。
张之洞的预言没有错,拒绝政治改革,又执意要打压汉族官员的载沣及其代表的政权自袁世凯被罢免后就遭到了汉族官员的彻底抛弃。
一个 成功 的政治家最重要的就是要清楚他所处时代的政治力量对比,以及那个时代绝大多数人的政治诉求,任何藐视民意或试图依靠个人的政治权力来改变社会政治力量格局的企图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暴发,参加起义的部队不过3000余人,而同期仅北京的新军就有10多万人,加上八旗兵,这点起义部队的力量根本就更算不了什么。而最令 历史 学家们惊叹的是,武昌起义后2个月内,在起义部队未出武昌的情况下,就有湖南、广东等15个南方省份宣布脱离清庭。
汪精卫刺杀载沣
在中国近代史上,提起“汪精卫”这个名字,人们想到的最多的应该是他投敌卖国,背叛革命沦为应该彻头彻尾的汉奸,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汪精卫青年时期,他对祖国是满怀热情和希望的,为此他也曾加入过由孙中山创立的同盟会。他还策划过一桩震惊一时的暗杀计划,暗杀的对象是当时中国实际上的统治者,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监国摄政王爱新觉罗·载沣。
1905年,汪精卫加入同盟会,希望以革命的力量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命运。他主张彻底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一个民主、自由的新国家。但是四年的时间过去了,革命党人虽然组织了多次旨在推翻清政府的起义活动,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最终都失败了。汪精卫不能接受失败的结果,他便决定通过暗杀清政府的重要成员来显示革命党人的力量和决心,从他“化自己为灰烬来煮成革命之饭”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当时他的意志之坚定。
他的这种为革命献出一切的精神还吸引了后来他的妻子陈壁君对他的爱慕,陈当时便决定与他一起施行暗杀计划。汪精卫和陈璧君等四人经过商议之后,把目标锁定为监国摄政王载沣。他们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了载沣的出行或习惯之后,他们决定在载沣经常走过的甘水桥用炸弹暗杀他。为了确保暗杀成功,汪精卫特地找人做了一个一尺高的大铁罐,里面装满了炸药。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并没有遥控引爆技术,就是说如果炸药爆照,那么作为引爆者的汪精卫也是必死无疑的。
但是因为他们在埋炸药时误把路人当成了警察,急忙逃离,导致了计划的失败。后来当他准备再次埋伏炸药时很快被抓获,但是汪精卫即使在警察面前也是从容不惧,甚至还对他们宣传革命思想。可见当时他受革命思想影响之深。
如果汪精卫的暗杀计划成功,或许中国历史就会改写了,他后来可能也不会去当汉奸。但是历史就是历史,是永远无法假设和重来的。
载沣为什么不杀袁世凯
爱新觉罗·载沣,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不得不提的重要人物。因为他可以说是清朝在最后三年即1908至1911年之间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当时的皇帝是他的长子,年仅三岁的宣统帝溥仪,载沣担任监国摄政王的职位替年幼尚不能处理政事的溥仪治理国事。载沣在摄政王这个位子上曾经也努力过,想要挽救清朝的命运,当时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这里面的原因,除了历史的潮流不可逆这个原因之外,载沣没有趁机杀掉袁世凯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1908年11月14日,载沣的哥哥也就是光绪帝载湉突然驾崩,因为光绪死的时候只有三十八岁,没有留下子嗣。于是在权倾一时的慈禧太后的一手策划下,决定让载沣的长子溥仪继位。因为但是溥仪还只是一个三岁的孩子,不能亲政,于是便任命载沣为监国摄政王,代替溥仪处理政事。
在当时的朝野中,袁世凯的势力是最庞大的,他担任的是军机大臣的职位,可以说是手握军事大权,而且朝中党羽众多,这对清朝的安危成了很大的威胁。另一方面,袁世凯曾经出卖过他的哥哥光绪帝大力支持的“戊戌变法”的人,因此光绪帝对袁世凯也是非常愤恨的,基于这些原因,载沣决定诛杀袁世凯。但是却遭到了另一重臣张之洞的反对,他认为光绪皇帝刚刚驾崩,现在诛杀旧臣是不吉利的,而且袁世凯在朝中的势力和威望都很大,任何杀了他可能会引起朝廷的混乱。载沣觉得他说的有理,但是又实在担忧于袁世凯的势力,犹豫了很久之后,他最终并没有杀掉他,而是以他需要养病为由,罢免了他的职务。就这样错过了除掉袁世凯的机会。
虽然说就算除掉了袁世凯或许也不能阻止清朝的灭亡,但是可能会对当时的政局产生重大的影响,历史可能也会改写了。但是这终究只是假设,历史是不可能重来的。
猜你喜欢:
1. 慈禧太后生平大事简介
2. 清朝载沣为何不篡位当皇帝
3. 宣统皇帝父亲简介
4. 晚清公主荣寿公主简介
5. 历史人物汪精卫简介
关于摄政王载沣和最后的摄政王载沣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摄政王载沣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