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硕肃亲王_和硕諴恪亲王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和硕肃亲王,以及和硕諴恪亲王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皇太极去世后,多尔衮是如何击败34岁的豪格,让年仅6岁的福临继位的?
1643年,52岁的皇太极在盛京突然去世。
皇太极一共有11个儿子,除去三个早逝的儿子之外,皇太极去世时,尚健在的儿子还有8个,其中年龄最大的是皇长子豪格,已经34岁了,除此之外,还有皇四子叶布舒,时年16岁,皇五子硕塞,时年14年,皇六子高塞,时年7岁,皇七子常舒,时年7年,皇九子福临,时年6岁,皇十子韬塞,时年5岁,皇十一子博穆博果尔,时年2岁。
皇太极突然去世,又没有选定接班人,就面临着选择下一任继承人的问题,皇太极时期,只能是以召开八旗贵族会议的方式来选择继承人,这种会议通常是由具有重要地位的皇亲国戚、八旗旗主、重要大臣担任,有点类似于蒙古的忽里台。
既然是召开会议来选择继承人,首先得明确哪些人有资格成为清朝皇帝,一般来说,清朝的皇帝都是由前一任皇帝的儿子产生的,除非没有儿子,比如同治帝和光绪帝,有儿子的皇帝都是在儿子中选择,清朝其他皇帝都是如此,包括皇太极本人。
豪格当时34岁,正值壮年,能够独自处理政务,并且他在皇太极政权中被封为和硕肃亲王,同时掌管户部的事务,有从政经验,而除了豪格之外,皇太极的其他儿子中年龄最大的不过是16岁的皇四子叶布舒,还没有成年,其他的年龄更小,豪格有年龄上的优势。
豪格骁勇善战,有长年的参战经验,17岁时,豪格就跟随自己的伯父大贝勒代善等人参与战争,讨伐蒙古扎鲁特部,豪格表现英勇,在此战中,亲手斩杀了蒙古扎鲁特部的贝勒鄂斋图,立下大功。
豪格还跟随了皇太极、济尔哈朗、多尔衮等人一起参与了清朝早年对外的诸多战争,并且立有战功,可谓身经百战,当时的清朝正处于四处扩张期,常年在军队中打仗的经验,让豪格争取帝位更有优势,皇太极的其他儿子都没有战争经验,也没有从政经验,这是豪格争夺继承人的优势。
豪格当时是正蓝旗旗主,努尔哈赤一手创办的八旗制度是军民合体的政治制度,是清朝的基本制度,也是早年清朝的权力核心,清朝所有决策级人物都来自八旗,这是皇太极儿子中唯一的八旗旗主,所以豪格很有优势。
豪格也认为自己成为继承人的优势最大,但是,豪格也是有对手的,他的对手就是他的叔叔多尔衮,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多尔衮为人智勇双全,成熟稳重,同样也是身经百战,战功赫赫,被封为和硕睿亲王,掌管六部之首的吏部,而且深受皇太极喜爱,地位还在豪格之上。
多尔衮是正白旗旗主,相比于豪格,多尔衮的优势是能力、地位、威望均高于豪格,多尔衮的劣势就是他的身份,他只是皇太极的弟弟,而不是儿子,皇太极继承的是努尔哈赤的地位,这是父传子,虽然清朝没有明确不能兄终弟及,但是从历史来看,父子相传更有优势。
在皇太极去世后,八旗会议开始前,清朝高层基本上形成了两个阵营,一边是豪格为首的正蓝旗及与皇太极生前所在的两黄旗(正黄旗、镶黄旗),此外还有镶蓝旗,另一边是以多尔衮、多铎、阿济格为首的两白旗(正白旗、镶白旗),双方势均力敌。
会议开始时,镶白旗旗主多铎首先提议多尔衮为继承人,多铎是努尔哈赤的第十五子,是多尔衮的弟弟,多铎与多尔衮关系比较近,而且兄弟两人一个执掌镶白旗,一个执掌正白旗,两人平常也比较团结,但是多铎提议多尔衮为继承人,却是为了自己,这是他以退为进的办法。
当他提议多尔衮时,多尔衮本人却沉默起来,没有表示答应或者反对,从多尔衮来说,他如果表示态度,就会成为众人的焦点,如果有反对声音,尤其是豪格一方,肯定会不同意,这样多尔衮就成为反对者尤其是正黄旗、镶黄旗与正蓝旗的攻击目标。
当多尔衮沉默不语时,多铎接下来就说,如果你不同意,我就提议自己为继承人,这是就多铎提议多尔衮的目的,为的就是让自己也有机会,多铎还提到了努尔哈赤的遗照中有他的名字,多铎这一毛遂自荐般的提议很快被多尔衮给否定了,多尔衮的意见在当时的八旗中居于主导地位,多尔衮这一否定,直接让多铎出了局。
多铎见多尔衮不同意自己,不再坚持,于是提议代善,代善是努尔哈赤的次子,四大贝勒之首,当时已经60岁,年龄也太大了,皇太极52岁就去世了,代善都60岁还来接皇太极的班,明显不合理,多铎这一提议完全是胡闹了。
很快代善自己就把自己否定了,说自己年龄大了,不适合当皇帝了,代善为了缓和局势,于是提议豪格为继承人,代善这一提议本来是合理的,豪格皇太极的长子,又是皇太极儿子中最有能力和最年长的。
多尔衮、多铎、阿济格(努尔哈赤第十二子)、济尔哈朗(努尔哈赤的侄子)等重量级人物却一言不发,如果豪格想要成为继承人,就得让更多人支持他,如果在会议上都保持沉默,豪格就得另想办法,但是豪格在会议上却做出一个相当愚蠢的行为,他居然表露出不满的意思,然后愤怒离开了。
豪格这一不理智的行为,让两黄旗与两白旗之争陷入僵局,双方大吵起来,甚至差一点兵戎相见,从而导致会议没办法继续下去。
以势力来看,豪格及其背后的势力最大,除了两白旗之外,其他六旗几乎都是支持豪格的,代善执掌的两红旗(正红旗、镶红旗)提议了豪格为继承人,正蓝旗是豪格自己的,两黄旗是皇太极生前执掌的,镶蓝旗的济尔哈朗也是倾向于支持豪格的,如果八旗算是八张选票的话,豪格已经6张选票了。
此时的豪格最应该做的就是接受代善的提议,然后与两白旗讨价还价,给予一些政治利益,大概率就能成功。但是豪格离开了,老谋深算的多尔衮此时提出一个折中的方案:
拥立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为帝,然后让济尔哈朗为第一摄政,多尔衮自己担任第二摄政。
多尔衮的方案等于让豪格直接出局,这是一个非常高明的方案,豪格占据了优势,双方要是对峙起来的话,多尔衮占不到便宜,但是这个方案让豪格出了局,豪格再有优势也无法参与最高决策了。
为什么多尔衮的方案居然获得通过了呢?
支持豪格的两黄旗主要是皇太极的嫡系,包括索尼、图尔格、图赖、锡翰、巩阿岱、鳌拜等人,这些人之所以支持豪格,是因为豪格是皇太极的儿子,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如果是豪格成为皇帝,两黄旗依然是豪格亲掌,依然能得到重用,如果是多尔衮成为继承人,那两黄旗就会被两白旗所代替,当年皇太极就是从两白旗换到了两黄旗。
对于两黄旗来说,豪格与福临成为继承人的区别不是太大,清朝不成文的规矩是皇帝会执掌两黄旗,豪格是正蓝旗主,福临因为太小啥也不是,从这一方面来说,福临甚至更好。
对于那些中间派来说,豪格成为继承人与福临成为继承人区别不大,甚至更好。比如两红旗的代善和镶蓝旗的济尔哈朗,反正豪格与福临都是皇太极的儿子,帝位就是父子相传,立一个年龄小的皇帝,对于大臣来说,权力会更大,所以代善和济尔哈朗同意了多尔衮的提议。
豪格为人也有问题,豪格的性格比较暴躁,容易得罪人,不懂得圆滑,曾经与代善的儿子岳讬一起对皇太极有怨心,而被降级,连自己的父亲皇太极都不喜欢豪格,更不用说别人了,所以那些支持豪格的人中有一些就是表面的支持。
多尔衮的提议被两黄旗、镶蓝旗、两红旗所支持,再加上多尔衮自己的两白旗,就是七票了,豪格只有一个正蓝旗,反而成了孤家寡人了,多尔衮以自己的谋略让豪格出了局,然后多尔衮自己也做了让步,放弃了继承人之争,所以八旗会议同意了让福临成为继承人,尽管福临只有6岁。
清朝十二位铁帽子王是谁?他们的结局如何?
清朝有一种世袭罔替的王爵,就是我们俗称的“铁帽子王”。铁帽子王比一般的亲王,享有的待遇和特权还要优厚,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其一,世袭罔替,隔代不降爵;
其二,俸禄优厚,岁俸银一万两,禄米一万斛;
其三,赐予世袭罔替王府,又称铁帽子王府。
清朝一共有十二位铁帽子王,其中八位,都是清初立下战功的皇亲宗室,由于功勋卓绝,所以不仅可以世袭罔替,还获得配享太庙的殊荣。剩下的四位,则是在清朝中后期,因立功被恩封的。那么清朝这十二位铁帽子王,他们结局如何呢?爵位后来又各自传了几世呢?
和硕礼亲王代善:努尔哈赤次子,清初“四大贝勒”之首。他曾跟随父亲南征北战,因作战英勇,被称为“古英巴图鲁”。努尔哈赤死后,代善拥护皇太极即位,之后被封为和硕礼亲王,但同时因为年长位尊而被打压。顺治五年,代善病逝,享年66岁。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世袭罔替。礼亲王共传10世。
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努尔哈赤侄儿,从小生活在宫中,与努尔哈赤诸子感情深厚,尤其是皇太极。济尔哈朗也从小跟着努尔哈赤四处征战,因军功被封和硕贝勒。皇太极即位后,被封为和硕郑亲王。顺治十二年,济尔哈朗病逝,入享太庙。郑亲王共传10世。
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智勇双全。皇太极即位后,被封为睿亲王。多尔衮为大清立下赫赫战功,最终却放弃了皇位,拥护顺治即位,成为摄政王,指挥清兵入关。顺治七年,多尔衮死于狩猎途中,而后被顺治削夺封号。乾隆四十三年,乾隆为其平反,恢复封号,配享太庙。睿亲王共传11世。
和硕豫亲王多铎:努尔哈赤第十五子,多尔衮同母弟,同样战功赫赫,被封为豫亲王。他曾破扬州,杀史可法,攻克南京,俘获南明弘光帝。顺治六年,多铎因天花去世,年仅36岁。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乾隆称其为“开国诸王战功之最”。豫亲王共传9世。
和硕肃亲王豪格:皇太极长子,因军功被封为肃亲王。皇太极去世后,豪格与多尔衮不和,便被夺去爵位,于顺治五年被囚禁而死。多尔衮死后,顺治得以亲政,才为大哥平反。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世袭罔替。肃亲王共传9世。
和硕庄亲王硕塞:皇太极第五子,原本只是被封为罗承泽郡王,但是后来跟多铎一起追击李自成,又南下俘获南明弘光帝。凭借军功,于顺治六年晋升为亲王,掌管着兵部和宗人府。可惜顺治十一年,年仅27岁的硕塞英年早逝。乾隆四十三年,被定为铁帽子王。庄亲王共传8世。
多罗克勤郡王岳托:努尔哈赤之孙、礼亲王代善长子,自幼跟随长辈征战,原本被封为亲王,但因为性格傲慢,被降为贝子。崇德三年,岳托病逝,追封克勤郡王。乾隆年间配享太庙,共传13世。
多罗顺承郡王勒克德浑:努尔哈赤曾孙、礼亲王代善之孙,他的父亲是代善第三子萨哈璘。萨哈璘是个文武全才,识得满、汉、蒙三种文字,又屡建战功。勒克德浑继承了父亲优秀的基因,先后平定江浙、湖广等地,又擒拿南明重臣何腾蛟,为清朝立下汗马功劳。顺治五年,被封为顺承郡王,然而顺治九年就去世了,年仅34岁。其世爵共传10世。
和硕怡亲王胤祥:康熙第十三子,从小与四哥胤禛关系亲密,在九子夺嫡中,极力支持胤禛。后来胤禛即位,即雍正帝,第一时间就封胤祥为和硕怡亲王。可惜胤祥身体不好,又为了辅佐皇兄过度劳累,最终于雍正八年去世,时年44岁。怡亲王共传8世。
和硕恭亲王奕欣:道光第六子,咸丰即位后,遵守道光遗诏封其为恭亲王。后来奕欣转向支持慈禧,助其发动辛酉政变。两宫垂帘听政时,奕欣被任命为议政王,后赐其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然而同治年间遭到猜忌,便不再参与朝政,于光绪二十四年病逝。恭亲王共传3世。
和硕醇亲王奕譞:道光第七子,奕譞的福晋,是慈禧的亲妹妹。同治死后,由于没有子嗣,所以慈禧拥立奕譞之子载湉即位,是为光绪帝。奕譞也因皇帝生父的关系,以醇亲王爵位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奕譞去世后,其子载沣袭爵,醇亲王仅这两代。
和硕庆亲王奕劻:乾隆第十七子永璘嫡孙,是清朝最后一位铁帽子王。慈禧60大寿的时候,奕劻被封为亲王。后来慈禧去世,载沣为了缓和皇室宗亲的关系,就赐了奕劻世袭的殊荣。可惜其铁帽子王爵仅此一代,奕劻于民国六年病逝。
清朝的“铁帽子王”制度,彻底结束了裂土分封制度,有效维护了大一统政治。然而这一制度,只是保证了满洲宗室贵族世袭的特权,注定落后。随着清朝末年革命的爆发,以及最后民国的建立,清朝的铁帽子王,也就永远退出了历史舞台。
(参考文献《清史稿》《清文献通考》)
铁帽子王肃亲王豪格,他的人生因何会如此悲剧?
肃亲王豪格和硕肃亲王,满清十二大铁帽子王之一,清太宗皇太极长子。豪格和硕肃亲王的一生是极具悲惨的一生,是满清十二大铁帽子王里下场最惨的一个。
久经沙场,屡获军功,婚姻不幸,屡受谴责
《清史稿》和硕肃亲王:国初开创,栉风沐雨,以百战定天下,系诸王是庸。
豪格画像
豪格“容貌不凡,有弓马才”,“英毅,多智略”,早年时期随父亲皇太极征战沙场,屡获军功,颇受努尔哈赤赏识,因征讨蒙古有功被授为贝勒,皇太极即位后,豪格又在在伐蒙古征明朝的战争中,又建有功勋,被封为和硕贝勒。不久晋封为肃亲王,并兼管户部,成为皇太极的得力助手。
豪格作为皇太极长子,又立下军攻无数,很受皇太极器重,但是对其也有多次处罚,甚至降爵的处分。皇太极将后金国号改成大清称帝后,加封豪格为和硕肃亲王,并兼管户部主事,不久因为代善之子岳托得罪皇太极而遭到牵连,被将为贝勒,其实,豪格被降爵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豪格跟岳母莽古济的关系。
莽古济剧照
莽古济是努尔哈赤和大福晋富察氏的女儿,也就是皇太极同父异母的胞妹,与前夫武尔古岱生有两个女儿,长女嫁给了代善的长子岳讬,二女儿嫁给了豪格,所以莽古济对于岳讬、豪格来说既是姑姑,又是岳母。莽古济性格非常倔强,跟皇太极一向不和,豪格夹在中间两头为难。而后豪格打败林丹汗之后娶了林丹的八大福晋之一的伯奇福晋为侧福晋,这一举动遭到岳母莽古济的强烈反对,莽古济大闹婚宴,半途离场,让皇太极下不了台,颜面尽失,皇太极一气之下将莽古济一家给孤立了起来,所以将岳托和豪格都给将了爵。
受到父亲处罚的豪格,战战兢兢,此时的莽古济一家已经被屠戮殆尽,这让豪格感到十分害怕,为了表明立场,就将自己的嫡福晋莽古济的二女儿哈达纳喇氏给杀死了。但是豪格此举并没有得到皇太极的赞许,只是在瓜分莽古济家产的时候多给了豪格一份,并将莽古尔泰的正蓝旗给了豪格统领。
莽古济剧照
生性柔弱,优柔寡断,错失帝位
崇德八年,皇太极猝死盛京皇宫,由于生前没有立下储君,导致帝位空悬。按道理说,豪格作为皇太极的长子,而且战功赫赫,是非常有机会能成为接班人的,但是豪格生性柔弱,优柔寡断,在代善主持议政王大臣商讨选择后世之君时,面对强势的多尔衮,豪格居然称自己“福小德薄,非所堪当”,然后“固辞退去”,意思就是和硕肃亲王他不是嫡长子,觉得自己不够资格。
众王议储剧照
虽然两黄旗都支持豪格称帝,可是作为主子的豪格不争气啊,真实应了那句老话“皇上不急,急死太监”。当时出身两黄旗索尼、鳌拜等人在豪格府中对豪格进行了多次劝说,豪格才去拉拢镶蓝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当时济尔哈朗和礼亲王代善都表示要“立帝之子”,其实他们并不看好豪格,也时因为豪格太过于柔弱,多年之后,豫亲王多铎曾经对豪格讲和硕肃亲王:“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初议立尔为君,因王性柔,力不胜众,议遂寝。”
《孝庄秘史》孝庄皇后拉拢代善等人
而多尔衮所代表的两白旗都是拥立多尔衮称帝的,多尔衮碍于是皇太极的弟弟名不正在言不顺就推举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继位,主要是因为福临年幼,他可以掌控朝局,豪格比较年长,如果称帝后,多尔衮无法自然就掌控,结果本应该属于豪格的帝位就这样落到了6岁的福临手里。
原本胜算很大的豪格,却成了最大的输家。优柔寡断的豪格在争夺皇权的大战中缺乏豪气和勇气。他输了,怪他缺乏统筹全局的“大德”,不懂斗争的多变性,缺少控制局势的韬略。
《孝庄秘史》多尔衮与豪格剧照
与睿亲王多尔衮素来不合,惨遭迫害
福临继位后,改元顺治,豪格虽然没能成为皇帝,但是在顺治初年照样为大清立下了不少功勋,尤其是在平定四川的战斗亲自射杀了大西皇帝张献忠,但是这样并不能成为他的保命符,已经成为摄政王的多尔衮早已开始清算当年反对自己称帝的敌对势力,于是怂恿豪格曾经的亲信河洛会诬告豪格隐瞒部下冒功、私自启用犯人之弟等罪,将豪格夺爵圈禁,两个月后,豪格不明不白的死在了监狱里。
《孝庄秘史》多尔衮与豪格剧照
豪格死后,多尔衮与英亲王阿济格分娶了他的两个福晋,这也成为后世学者对多尔衮多为诟病的一个原因。顺治帝亲政后,处置多尔衮,多尔衮生前制造的冤案也被昭雪,顺治帝追念豪格生前的战功,为豪格平反,重新封为和硕肃亲王,后来追封为武肃亲王,到乾隆的时候才配享太庙。
豪格是一个成功的将军,但是不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他为大清征战四方,但是夺位失利而倒台,这是豪格的偶然,也是历史的必然。在清初政治局面复杂的情况之下也只有多尔衮这样的人才能够肩负起一统中国的重任。豪格缺少经略四方的眼界与胆识,可以说豪格夺位的失利也是历史选择的结果。
“八大铁帽子王”指的是哪八大?
“八大铁帽子王”指的是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礼亲王代善。
代善是大清开国皇帝努尔哈赤的次子,其随清太祖南征北战,被赐予“古英巴图鲁”的称号。努尔哈赤死后,代善拥立弟弟皇太极继位。1636年,代善被封为和硕礼亲王,世袭罔替。此后,他遭到皇太极的排斥,不问朝政。皇太极死后,代善拥立顺治帝福临即位。1648年,代善病逝,死后配享太庙。
郑亲王。
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的第六子。他从小便由努尔哈赤抚养,和诸皇子的关系都特别好。济尔哈朗曾屡破明军,因此被封为和硕郑亲王。顺治年间,他被进封为叔和硕郑亲王,被顺治称为叔王,也是除多尔衮外,唯一被封为叔王的人。1655年,济尔哈朗病逝,谥号为献,配享太庙。
睿亲王。
和硕睿亲王,清朝世袭亲王。崇德元年(1636年),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多尔衮被清太宗皇太极封为睿亲王。多尔衮死后,被顺治帝剥夺封号。乾隆时多尔衮的后人得到世袭罔替亲王的许可,是清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一共传了八代十三位睿亲王。此外,有五位被追封为睿亲王。努尔哈赤时期,被称为“四小贝勒”。
豫亲王。
始封祖为清太祖努尔哈赤15子豫通亲王多铎。多铎在太宗时于大凌河大破明军祖大寿之师,从此明朝无有成规模之抵抗,崇德元年封豫亲王。清军入关后,他率军克南京,南明弘光帝出降。顺治六年以痘症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庙。豫亲王世爵共传9世13王,其中二人被夺爵。
肃亲王。
和硕肃亲王是中国清朝时期,一个世袭亲王的封号。崇德元年(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封为肃亲王。其子富绶改为显亲王,后来得到世袭罔替的许可,是清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乾隆时改回肃亲王,一共传了十代八位肃亲王、四位显亲王。
清朝的八大铁帽子王是哪八个?
清朝的八大铁帽子王是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郑亲王济尔哈朗、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清代宗室封爵按等级可以分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等14级,其中惟亲王郡王可以称为“王”;按袭爵方式可分为“世袭罔替”、按次降级两类,按来源来说可分为功封、恩封两种,前者是指清朝开国时期军功卓著者,后者则指治国有为、皇帝降恩特封者。
清初有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郑亲王济尔哈朗、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8人,皆以有定鼎军功获封。清代中晚期又先后有怡亲王允祥、恭亲王奕欣、醇亲王奕譞和庆亲王奕劻4人,以恩封获得世袭罔替之荣。
扩展资料
1、爱新觉罗·代善(1583年8月19日-1648年11月25日),满洲正红旗人。清朝宗室大臣,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母为大福晋佟佳氏。
2、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3、爱新觉罗·多铎(1614年4月2日—1649年4月29日),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五子,阿济格、多尔衮同母弟,满洲镶白旗旗主,时人通称十王,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爵位世袭罔替。
4、爱新觉罗·济尔哈朗(1599年11月19日—1655年6月11日),满洲正蓝旗人。清朝宗室大臣,和硕庄亲王爱新觉罗·舒尔哈齐第六子,母为五娶福晋乌喇纳喇氏,清太祖努尔哈赤之侄。
5、爱新觉罗·豪格(1609年—1648年),清太宗皇太极之长子,母为皇太极第二任大福晋乌喇纳喇氏。满洲正蓝旗人。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晋封为和硕肃亲王,同年六月,掌管户部的事务,十二月跟随皇太极亲征朝鲜王朝。
崇德三年(1638年)八月,陪同多尔衮进攻明朝,翌年四月班师。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被降为郡王。崇德七年(1642年)七月,因为军功重新晋封为亲王。
6、爱新觉罗·硕塞(1628年-1654年),又名硕色,号霓庵,清朝宗室,满洲镶红旗人,清太宗皇太极第五子。
7、爱新觉罗·岳托(1599年-1638年),满洲镶红旗人。清朝宗室大臣,开国元勋,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孙,礼亲王代善之长子。
8、爱新觉罗·勒克德浑(1619—1652年),满洲正红旗人。清朝宗室大臣,努尔哈赤曾孙、礼亲王代善之孙、和硕颖亲王萨哈璘第二子。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清代的铁帽子王不"铁":有错必惩 戴帽人随时更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大铁帽子王
和硕肃亲王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和硕諴恪亲王、和硕肃亲王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标签: 和硕肃亲王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