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百科文章正文

南谷子_南方谷子是什么

社会百科 2023年01月10日 16:35 992 友小烨

本篇文章主要给网友们分享南谷子的知识,其中更加会对南方谷子是什么进行更多的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记得关注本站!

道号详细资料大全

道号,指道士的尊号。一般的道号都是“某某子”或者“某某道人”、“某某山人”、“某某散人”、“某某先生”等居多。也有信众居士或后人给他上的尊号諡号。比如纯阳子、玄诚子、玄诚道人、凌霄子、凌霄道人、清净子、无为子、无为道人等,大多都带有本教派思想理念的色彩。

基本介绍

中文名 :道号 外文名 :dào hào 解释 :道士的尊号 举例 :纯阳子、抱朴子 出处 :宋 高承 《事物纪原》 近义词 :别号;法号 历史起源,分类解释,例举, 历史起源 道教 是 以伏羲为远祖、黄帝为始祖、老子为道祖、张陵为教主 ,一路传承下来,道门深远,博大玄奥,承载着厚重的华夏文化。哲学思想起源于“老庄”的学说,但作为教派出现,一般认为是东汉顺帝时(126—144年), 张陵 于蜀郡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创立了五斗米道,又名正一盟威道。 中国古代习俗,人的姓名是父母起的,而本人的“字号”常常是据自己的理念或地位起的,而直呼其名是长辈或尊者才可以称呼的,否则多有不敬。如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当代人多称他为仲尼或先生, 而孔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早期并不是人人都有字号,而是有身份、有地位、有学问的人才有。称呼其字号是对他的尊重,例如刘邦对他的臣子们都是直呼其名,唯有对张良开口必称:子房,可见对他的尊重。又如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后人多称其为陆放翁,以示对他的尊敬。道家的号正是借重这样的习俗,以号自谓借此得到人们的敬重。 分类解释 中国道家 道门无男女,道号都是根据个人兴趣有自己取。一般的道号都是“某某子”或者“某某道人”、“某某山人”、“某某散人”、“某某先生”等居多,比如纯阳子(吕洞宾)、鬼谷子(王禅老祖)、三丰子(张三丰)、 *** 山人(张伯端)、水镜先生(司马徽)、玄真道人(宋濂)、铁冠道人(苏轼)、清静散人(孙不二)、卧龙先生(诸葛亮)等等,不带“ 子 ”也可以,也有很多信众居士用道号的。但原则上没有男女差异。神仙圣号上,一般男称“天尊”,女称“元君”。另外,男性道教出家人叫“乾道”,女性的叫“坤道”;一般不称“男道士”或“女道士”,因为“士”一般专指男性。称呼女道长为“坤道”,道士尊称统称为道长、高道或高道大德。 修道隐逸者的别号 宋 高承《事物纪原·道释科教·道号》:“ 元魏 世祖 时,赐 寇谦之 天师之号, 后汉 张道陵 亦有天师之称。盖自《列子》言 黄帝 之称牧马童子曰天师始也。 唐玄宗 赐 李含光 曰 玄静先生 ,此赐号先生之始也。 宋 朝缘 唐 事,亦有赐号先生、处士者。 真宗 , 陈抟 赐号 希夷先生 , 神宗 时, 张噩 赐号 冲靖处士 是也。” 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二折:“贫道覆姓 司马 ,名 徽 ,字 德操 ,道号水镜先生。”《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一日请得一个方士来,没有名姓,道号 玄玄子 ,与 甄监生 讲著内外丹事,甚是精妙。” 例举 云珠子:太乙金光门 抱朴子:即葛洪,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 白云子:即司马承祯,唐朝人,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 涵虚子:即朱权,明朝宁献王,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 阳明子:即王阳明,中国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重阳子:即王喆,又名王重阳,是中国道教分支全真道的始创人,后被尊为道教的北五祖之一 韩湘子:八仙之一 羡门子:即颜真卿,唐代名臣、著名书法家。 纯阳子:即吕洞宾,唐代道士,后道教奉为神仙,八仙之一 鬼谷子:名王诩,又名王禅。战国时期道教祖师,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教育家 玄微子:即鬼谷子,王禅老祖。 广成子:古代传说中的神仙。 晋 葛洪 《神仙传·广成子》:“ 广成子 者,古之仙人也。” 天随子:即陆龟蒙,唐朝诗人 幽忧子:即卢照邻 栖真子:华阳真人 元吉子:黄元吉,清代道学大师。 布衣子:赖布衣,道家隐修高人。 尹喜子:春秋道教祖师之一。 文中子:王通,隋朝著名道家、教育家、思想家,弟子有房玄龄、杜如晦等人。 知非子:即司空图,晚唐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 归来子:即晁补之,北宋文学家,苏门四学士之一 鹿菲子:即黄景仁 玄玄子:即张三丰,著名道士 三丰子:即张三丰 冲虚子:即伍守阳,中国道教名人,明朝著名内丹家 长梧子:古代的一个圣人 玄真子:即张志和,唐代道士、词人和诗人。 东皋子:即王绩,唐朝诗人 扶摇子:即陈抟,人称“陈抟老祖”,五代宋初时期隐士、道教学者 丹阳子:马钰(道教全真七子之一) 长春子:丘处机(道教全真七子之一) 长真子:谭处端(道教全真七子之一) 玉阳子:王处一(道教全真七子之一) 广宁子:郝大通(道教全真七子之一) 长生子:刘处玄(道教全真七子之一) 昆阳子:即王常月,全真道龙门支派律宗的第七代律师,被誉为“中兴之祖”。 冲夷子:即陈通微,北京白云观第三代主持 栖真子:即施肩吾(唐朝),字希圣,号东斋。唐代著名诗人、道学家、民间开发澎湖第一人 华阳子:即施肩吾(宋朝),九江人,北宋道士 圆顿子:即陈撄宁,又号撄宁子,中国近代道教学者,居士 冲和子:即王文卿,北宋道士 悟元子:即刘一明,全真道龙门派第十一代宗师 碧虚子:即陈景元,北宋道士,道教重玄哲学流派的重要人物 鸿濛子:即张无梦,北宋道士 云牙子:即魏伯阳,东汉著名炼丹家,又号云霞子 原阳子:即赵宜真,元末明初道士 洞阳子:即刘道明,元代武当山道士 洞云子:即鲁洞云,元代武当派道士 云莱子:即叶云莱,元代武当派道士 全阳子:即萨守坚,宋代著名道士 镇元子:道教地仙之祖 冲虚子:即张正常,正一派第四十二代天师 黄冠子:即李淳风,唐朝著名道士,天文学家,袁天罡的弟子 龙阳子:即冷谦,明朝道士、音乐家 海琼子:即白玉蟾,道教金丹派南五祖之一 至游子:即曾慥,宋朝道教学者、诗人。北宋大臣曾公亮裔孙 翠虚子:即陈楠,南宋道士,金丹派南宗徒裔尊为“南五祖”之一 无我子:即张静定,明朝著名道士,全真龙门派第五代律师 复阳子:即赵真嵩,明朝著名道士,全真龙门派第六代宗师 平阳子:即沈静圆,明朝著名道士,全真龙门派第五代宗师 规元子:即张礼矩,全真(华山派),大连龙潭山龙华宫道士,字心浴,自号华山道人,别号心浴师 栖云子:道士,全真(华山派) 明真子:即钟演德 翠玄子:即石泰,全真派南五祖之一 海蟾子:即刘海蟾,是道教全真道尊为五祖之一 碧虚子:即陈景元,著名道教学者,道教隐宗妙真道宗师 翛然子:即张继先(公元1092--1127),北宋末著名道长,道教正一(天师)派第三十代天师 广微子:即张与材:(?-1316)道教正一派第三十八代天师 体玄子:即刘渊然,道教长春派创始人 承康子:即邵以正,别号止止道人,明朝初年著名道士刘渊然弟子 玉真子:刘玉(1257~1308)为元初净明道的革新者 青霞子:即苏元朗,魏晋时期道士 守中子:即李哲玄,唐朝著名道士 真一子:即彭晓,唐末五代著名道士 无忧子:即刘德仁,道教教派大道教(也称真大道)的创始人 正阳子:即钟离权,又号和谷子,道教传说中的八仙之一 翠虚子:即陈楠,金丹派南宗徒裔尊为“南五祖”之一 贞居子:即张雨,元代诗文家,茅山派道士 铁冠子:即张中,明朝道士 子谷子:即林兆恩,明代哲学家,三一教创始人,又号心隐子 子觉子:即卢文辉,明朝嘉靖时期哲学家 济一子:即傅金铨,清代阴阳双修内丹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饮冰子:即梁启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天节子:即计六奇,明末史学家。著有《明季北略》和《明季南略》二书 幼伯子:《列仙传》中人物 崔文子:《列仙传》中人物 赤须子:《列仙传》中人物 惠车子:《列仙传》中人物 狐刚子:中国古代炼丹家,道教名人 真一子:即程秀川,唐末五代著名道士 任真子:即李荣,唐初著名道教学者 少谷子:即郑善夫,明代儒学家(阳明学) 华泉子:即边贡,明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弘治四杰之一,明代文学“前七子”之一 空同子:即李梦阳,明代文学家,明代文学“前七子”之一 川楼子:即吴国伦,明朝著名文学家,明代文学家,明代文学“后七子”之一 潜虚子:即陆西星,道教内丹东派开创者 维阳子:即詹太林,全真道龙门派第九代律师 青云子:即范太清 受元子:即刘理授 盼蟾子:即刘名瑞,道教南无派第二十代宗师 虚玄子:即孙碧云,道教名人 懒云子:即闵小艮,道教全真龙门派第十一代宗师 赤松子:神农时雨师 东瀛子:即杜光庭,唐末五代著名道教学者 悟玄子:即张彦平,河北正定道教全真派传人 因是子:即蒋维乔,近代著名教育家、哲学家、佛学家、养生家 莹蟾子:即李道纯,字元素,又号清庵,湖南武冈人,宋末元初道士,为白玉蟾再传弟子 达观子:即李筌,唐代著名道士。号达观子。陇西(今甘肃境内)人 蓬丘子:即贾善翔,字鸿举,蓬州(今四川蓬安)人,生卒年不详,北宋道士 南谷子:1、即邓正,字席璋,号恬园。以其书舍面南,又号南谷,布衣士 2、即杜道坚(公元1237-1318),字处逸,宋末元初著名道士,号南谷子。当涂(今属安徽)人。 上阳子:即陈致虚,字观吾,江右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代著名内丹家 无山子:即卓晚春,中国道教名人,明代道士 迎阳子:即郭静中,明末清初全真道道士 宁封子:黄帝时人 赤 *** :颛顼时人 亢仓子:亦称亢桑子、庚桑子 青云子:小说《诛仙》中人物 天成子:小说《诛仙》中人物 玉阳子:小说《诛仙》中人物 玄寂子:1、即锦衣卫指挥使。 2、《逆神》中人物 云中子:云中子是元始天尊门下,古代传说中的神仙。其在《封神演义》第五回登场 雷震子:《封神演义》的角色,是文王姬昌第一百子,也是阐教门人,云中子的弟子道号 无崖子:《天龙八部》中人物 逍遥子:小说中人物 玄月子:即张秋彤,道家学派。 药沫子:即王云锁,道家学派。 邱明子:即李跃冉,道家学派。 碧云子:即冯世阳,道家学派。 潇云子:即刘宗占,道家学派,别号:天乐子。 龙云子:即冯枭光,道家学派。 宿跃子:即宿跃雄,道家学派,邱明子弟子。 无名子:即傻鱼道人,道家学派 青阳子:全人道,实修者,道家学派,无名子的师弟华严子:北方香道传人,皈依道教修行大法。 司文子:即殷领红,道家。 鸿蒙子:道家居士,别号洞天居士。 莫平子:道士。 长平子:道士。 玄禅子:道士 云逸子:即徐北音,原名寅明,后更名渔隐,字逸之。号云客,道号:云逸子 灵珠子:女冠 无尘子:女冠 善溪子:即陈景展,全真教龙门派第32代玄裔弟子,飘涯子弟子 飘涯子:即黄世真,全真教龙门派第31代玄裔弟子 宁静子:即葛月潭,清末民初道士 陵源子:即伍止渊,近代道教全真派道士 文素子:即闻理朴,温州平阳东岳观住持,台州黄岩大有宫(中国道教第二大洞天)住持 道全子:即洪百坚,道教正一天师清微派嗣法弟子,嗣汉天师府授职法师 震阳子:即曹信义,全真龙门派第25代玄裔弟子,中国道教协会理事会理事 米晶子:即张至顺,全真龙门派第21代玄裔弟子,海南省道教协会名誉会长 仙境子:即阮蓬志,全真武当蓬莱派第15代弟子 懒真子:即葛立方,南宋诗论家、词人.字常之 秉洁子:即李宗廉 清客子:即蒋宗翰,北京白云观第二十二代方丈 东樵子:即岳崇岱,沈阳太清宫方丈,第一届中国道教协会会长 金溪子:即周崇甲,浙江天台人1967年出生,1985年学校毕业、同年应征服役上海武警部队,1995年皈道 霄真子:道号罗吟。女冠,字玉,号吟心,全真龙门玄裔弟子,又名萧玄子。拜闾山师父兼修闾山道法,号法吟 凝樱子:即赵薇,女冠,道名赵至真。云南文山人 空林子:即林燕兰,文怀沙关门女弟子,著名诗人、作家 幽云子:祖姓林 师赐道名信玄 为全真邱祖龙门正宗25代玄裔弟子 天阳子:俗姓许,道名诚辉,全真龙门24代玄裔弟子;安徽寿县人,现为中国丹道网主编,陕西天竺山清修道长 慧玄子:道名王高瑞,全真龙门派第27代俗家弟子, 中和子:即黄信阳,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北京市道教协会会长,河北省道教协会会长。 清虚子:道名李嗣达,全真龙门28代玄裔弟子,大同青龙观皈依弟子,自由撰稿人,笔名李馫 寿山子:即高仁峒,北京白云观方丈,龙门派二十代传戒律 玄化子:即燕玄乙,四川青城山玉清宫道长 德慧子:即郑圆明,女冠,全真龙门派武当宗第十九代玄裔弟子 玄贞子:即崔琬麟,风水养生专家 云龙子:著名隐士,风水大师,著名风水讲师 晨戌子:道士,四川人,出家在昆明 智涵子:即朱智涵,清末道士,是一位平生为道而武技超群,生途坎坷而武德超焯名震全川的武林教师前辈 不虚子:即李真果,又名李正果、彭泽风。是全国闻名的高道,也是一个极富神秘色彩的传奇人物 玉京子:即游玄德,武当派第14代掌门,原武当山功夫团团长,创办了南武当山道家协会 灵泉子:即游理宗,字玉龙,武当派第十五代嫡系传人。书画造诣承传国画巨匠陈少梅公之画派技艺。 云乡子:求道者 青一子:道士 菩真子:道士 青阳子:道士 文道子:道士 鑫元子:道士 兴中子:道士 玄正子:道士 太朴子:道士,马兴丞 天机子 天仙子 混元子 青玄子 玄青子 安弦子 文慧子 玄鸿子 玄玑子 了真子 圆玑子 清阳子 青峰子 玄吉子 灵武子 天宁子 顾云子 禅灵子 玄珩子 ......

在道家的藏书中的书名是什么啊

文子

《文子》为文子所著。文子,姓文,尊称子,其名字及籍贯已不可确考。《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文子》九篇,班固在其条文下只注明:“老子弟子,与孔子同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没有名字籍贯。北魏李暹作《文子注》,传曰:“姓辛,葵丘■上人,号曰计然。范蠡师事之。本受业于老子,录其遗言为十二篇。”宋人南谷子杜道坚《通玄真经缵义序》则据此得出结论:“文子,晋之公孙,姓辛氏,名钅开,字计然,文子某号,家睢葵丘,属宋地,一称宋钅开,师老子学,早闻大道,著书十有二篇,曰《文子》。”现在看来,这段有关文子生平的文字仍有疑窦。

总之,文子是老子的弟子无疑,与卜商子夏同时,而少于孔子,曾问学于子夏和墨子,是一位学无常师者。他虽学习了各家学说,但经过自己的融汇贯通,遂别生新义,乃过所承。世称文子勤学■颜,故得道尤高,而卒归本于老子。王充曾称:“老子、文子,似天地者也。”对他极推崇。文子学道早通,游学于楚。楚平王孙白公胜曾向他询问“微言”。后又游学到齐国,把道家兼融仁义礼的思想带到齐国,彭蒙、田骈、慎到、环渊等皆为其后学,形成齐国的黄老之学。后来文子又到南方的吴越游历,隐居在吴兴馀英禺山,不知所终,或云成仙而去。

《隋书·经籍志》著录《文子》十二篇。前人认为今本系汉唐之间的伪书,或认为抄袭《淮南子》的西汉后期作品。如唐柳宗元即认为这本书是夹杂抄袭了儒、墨、名、法诸家语句,来解释《道德经》,故称之为“驳书”。但是1973年河北定县40多号汉墓出土的竹简中,有《文子》的残简,其中与今本《文子》相同的文字有6章,不见于今本的还有一些内容,或系《文子》的佚文,但确证了《文子》一书的存在,为西汉时已有的先秦古书。文子在唐代时与老子、庄子并重,天宝元年唐玄宗诏封文子为“通玄真人”,诏改《文子》为《通玄真经》,与《老子》、《庄子》、《列子》并列为道教四部经典。

对《文子》进行整理研究的,有《通玄真经》默希子注,十二卷;宋朱并注,七卷,(八卷以下已佚);元杜道坚《文子缵义》,十二卷;清钱熙祚《文子校勘记》,俞樾《俞楼杂纂读文子》。现今流传的版本有:《正统道藏》十二卷本;《通玄真经赞义》十二卷本;《道藏》七卷本;《道藏辑要》本;《四部丛刊》缩印《通玄真经》十二卷本;《四部备要》本等。

今本《文子》分十二篇八十八章。十二篇分别为:一、道原,二、精诚,三、九守,四、符言,五、道德,六、上德,七、策明,八、自然,九、下德,十、上仁,十一、上义,十二、上礼。

《文子》主要解说老子之言,阐发老子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道家“道”的学说。它每篇皆以“老子曰”三字开头,表明与老子的师承关系。明朝宋濂称:“子尝考其言,一祖老聃,大概道德经之义疏尔。”元代吴金节也称:“文子者,道德经之传也。”都说明了《文子》的主旨内容。但也有人认为“老子曰”三字乃后人窜入的。

《文子》的首篇《道原》即开宗明义地解释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道”说:“夫道者,高不可极,深不可测,苞裹天地,禀受无形,原流泉氵孛�,冲而不盈,浊以静之徐静,施之无穷,无所朝夕,表之不盈一握,约而能张,幽而能明,柔而能刚,含阴吐阳,而章三光;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兽以之走,乌以之飞,麟以之游,凤以之翔,星历以之行,以之取存,是天地万物的起源。道先天地而生,窈冥无形,浑而为一,一分为天地,轻清者为天,重浊者为地,四时阴阳亦依此而生,万物乃得以生存活动。因此道是自然的究竟根本,自然万物皆循道而行。“生物而不有,成化而不宰,万物恃之而生,莫之知德,悖之而死,莫之能怨。”道无形无状,无所不包,无处不在。道也是气,“阴阳陶冶万物,皆乘一气而生。”

道是构成万物的原始材料,德是万物各得于道的一部分,蓄养成长为具体事物,道与德相辅相成。道是万物的主宰,以无为方式生养了万物,道使万物生长,而德使万物繁殖。道是整体,德是部分。《文子》中的《道德》、《上德》、《下德》诸篇都论述了道与德的问题。认为“天道为文,地道为理,一为之和,时为之使,以成万物,命之曰道,大道坦坦,去身不远,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物,其德不绝。天覆万物,施其德而养之,与而不取,故精神归焉;与而不取者,上德也,是以有德。高莫高于天也,下莫下于泽也,天高泽下,圣人法之,尊卑有叙,天下定矣。地载万物而长之,与而取之,故骨骸归焉;与而取者,下德也,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道亦是自然规律。“道者,物之所道也,”是阴阳陶冶而变化万物的必由之路。因此他又认为:“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故一之理,施于四海,一之嘏,察于天地……万物之总,皆阅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门。”“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为一,能知一则无一之不知,不能知一即无一之能知也。”因此,“万物变化,合于一道。”

《文子》对老子的无为思想也进行了发挥,认为无为并非绝对消极的不动,而是排除主观偏见,按规律办事,指出“所谓无为者,非谓其引之不来,推之不往,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也,谓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也。”也就是要顺应自然规律而成事。

确立了“道”的观念后,即发现了天地间最深微的奥妙,认为道不仅是物之所原,而且也可以引向人事,为人之所由。《九守》篇中即多处论到养生之道。他指出:“夫人所以不能终其天年者,以其生生之原。夫唯无以生为者,即所以得长生。”以为极力追求物质利益,纵情于声色,则不得终其天年,只有不追求这些东西,淡薄名利者,才可长生。又曰:“所谓圣人者,因时而安其位,当世而乐其业,夫哀乐者德之邪,好憎者心之累,喜怒者道之过,故其生也无行,其死也物化,静则与阴合德,动则与阳同波。”以为圣人,即得道之人不贪求荣华富贵,依据自己所处的时代安居乐业,没有喜怒憎恨等情绪扰乱道的修行,因此他的生死都符合自然的规律,与万物变化一样。

文子以为,得道之人是可以达到不为是非左右的境界的,在生活中可以超越一切相对事物,从而得到一种超然的自由。《文子·道厚》曰:“真人者,知大已而小天下,贵治身而贱治人,不以物滑和,不以欲乱情,隐其名姓,有道则隐,无道则见,为无为,事无事,知不知也。怀天道,包天心,嘘吸阴阳,吐故纳新,与阴俱闭,与阳俱开,与刚柔卷舒,与阴阳俯仰,与天同心,与道同体,无所乐,无所苦,无所喜,无所怒,万物玄同,无非无是。”又称:“天下是非无所定,世各是其所善,而非其所恶,夫求是者,非求道理也,求合于己者也,非去邪也,去迩于心者,公吾俗择是而居之,择非而去之,不知其所谓是非也。……故通于道者如车轴,不运于己,而与�殳致于千里,转于无穷之原也;故圣人体道反至,不化以待化,动而无为。”这就是要达到一种逍遥无为的境界,超脱一切荣辱得失的思虑,容身于自然,从而获得至道。

“道”也是统治者必由之路,“圣人所由曰道”。“夫道,无为无形,内以修身,外以治人,功成事立,与天为邻,无为而无不为。”统治者要能很好地进行统治,就要修己体道。又曰:“故圣人不以事滑天,不以欲乱情,不谋而当,不言而信,不虑而得,不为而成,是以处上而民不重,居前而人不害,天下归之,奸邪畏之,以其无争于万物也,故莫敢与之争。”主张不用人事或贪欲等来破坏自然规律,要按道为政,不用谋略欺诈,不加重人民负担,由此争取人民的拥护,争取政治上的胜利。文子还注重“得人心”的统治方法,称:“能强者,必用人力者也,能用人力者,必得人心者也,能得人心者,必自得也,自得者,必柔弱者。”

即得道者其德柔弱,用柔弱容众,可以以柔克刚。又称:“用众人所爱,则得众人之力,举众人之所喜,则得众人之心,故见其所始,而知其所终。”“得众人之力者即无不胜也,用众人之力者乌获不足恃也。”“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千人之众无绝粮,万人之群无废功。”这是论述得众人之力来统治才可以无往不胜,才可以成事,而要得众人之力,就须顺民心,即要“用众人所爱”,“举众人之所喜”。他认为:“故云上德者天下归之,上仁者海内归之,上义者一国归之,上礼者一乡归之,无此四者,民不归也,不归用兵,即危道也。”他这种对于政治的看法,即加入了仁、义、礼的内容,与老子学说稍有不同,在这种思想里,也表达了道家所推崇的利用人民、统治人民的权术。为了统治需要,就要表现出仁慈虚和,甘居人后,用无为不争为手段,以取得其主观所要达到的目的。另外,从中也反映出道家对于人及人的生命的重视和对于神力贬低的思想,这在当时是较先进的。

此外,《文子》也肯定了矛盾的客观性,以为矛盾双方是互相依存,互相包含的,指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并肯定对立双方可以转化,指出“阳气盛变为阴,阴气盛变为阳。”“天道极即反,盈则损,物盛则衰,日中而移,月满则亏,乐终而悲。”其中充满辩证思想的光辉。

《文子》成书后,在秦初即遭到禁毁。秦吞并六国,建立封建君主制的中央集权统治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意见,施行文化箝制政策,公元前213年,下令没收并焚毁诗、书、百家语及秦纪以外的历史书。《文子》亦在被禁毁之列。汉朝建立统治后,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刘彻因见“书缺简脱”,下诏“广开献书之路”,被秦禁毁之书才又逐渐面世。《文子》也在此时又得到了流传。《汉书·艺文志》将之著录于“道家”一类。唐代尊崇道教,《文子》也得到重视,不断有人为之作注,并且被太宗诏改书名为《通玄真经》,可见其地位。但隋唐以后,随着道教在与佛教的斗争中失去优势地位,《文子》也曾渐湮没,对它的研究亦颇为冷清。

《文子》一书阐明了文子的哲学思想,它发展了道家的学说,同时又吸收了同期其它学派的某些思想,进一步完善了老子的学说,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庄子》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言论著作总汇。庄子即庄周,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的隐士,宋国蒙(今中国中部河南商丘)人。《庄子》经过汉朝刘向的编定,共有五十二篇。现在版本的《庄子》只有三十三篇,分三部分,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是晋人郭象所定的版本。

《庄子》内篇思想比较系统,文字风格也很一致,而外、杂篇内容则很丰富,但风格有了一些差别。内容思想接近《老子》, 是道家的重要经典。

到了唐代时,因为皇帝将老子李耳尊为祖先,所以尊崇道教,《庄子》因此也被尊为《南华真经》。《庄子》注释版本较多,郭象的《庄子注》最有名。清代人郭庆藩著有《庄子集释》。

庄周深切地感受过社会变革和战争给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他认为痛苦的原因是圣人们制定了礼乐,引起了竞争。而提倡仁义又造成虚伪。所以是仁义礼乐损害了人的天性。

庄周和老子同样认为上古时人性朴实,没有战争与争斗,生活安逸。所以应该抛弃礼乐,断绝仁义。

庄周宁可贫穷,也不愿去做官,认为那会丧失本性和自由。但庄周又不主张遁入山林,主张在现实生活中保持超脱的境界。他鄙视名利,认为世上的一切事物及其差别都没有意义。只有“道”使得天地万物相通为一,知道它们相通为一,就是得道。得道者不必贪生怕死。所以庄周在妻子死后还“鼓盆而歌”。

《庄子》用很多寓言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哲学观点,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动人的故事。

《庄子》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的虚伪行为,在似乎矛盾的言论中有着深邃的智慧,当然也有对人生悲哀态度和对社会的失望。只好寄希望于心灵的纯净,追求逍遥的内心境界。

南谷子卫村是否拆迁

不拆迁。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在2022年,整村拆迁只涉及北谷子硙村、辛家庄村、千王村,南谷子卫村并没有拆迁计划。

南谷子卫村位于鄠邑区秦渡镇,在每年的8月,卫村都会为当年新入学的大学生举行欢送会,举办大学生助学奖励大会。

子文学是什么意思

子文又称斗谷于菟,春秋时代楚国令尹。 子文斗氏,名谷於菟,字子文。斗伯比之子。生于郧(今京山、安陆一带)。春秋时楚国令尹。其母为郧国国君之女,出生后被弃于云梦草泽中,传说由虎喂乳,后由郧君收养。楚成王八年(前664年)被任为令尹,执掌楚国军政大权二十七年,其间两次去职又复职,对升降处之泰然。为政清廉,不积蓄私财,族中有人犯法,即责有司依法处理。成王十七年,率军灭弦(今河南潢川、光山一带)。三十二年,随国以汉东诸侯叛楚,他率军镇压,稳定了汉东的局势。三十五年(前637年),主动辞职,推荐楚将成得臣当令尹。后世为纪念他,曾在安陆建子文庙。 按照《左传-宣公五年》,楚国大夫若敖娶郧国妻子,斗伯比之子。斗伯比和郧国君主的女儿私通,生了一个孩子。郧国君主的妇人派人把这个孩子在云梦泽里遗弃不管。出乎意料,一只母老虎收养了这个孩子,给他喂奶。有一天,郧国君主去打猎,看到这种景象,深感恐惧,赶紧回宫。他妇人把女儿和斗伯比的非分关系告诉他,他最终决定让他女儿嫁给斗伯比,去云梦泽把孩子接回来。因为母老虎给这个孩子喂奶,所以给他起了谷于菟这个名字,谷为“喂奶”,于菟为“老虎”

回答于 2014-04-29

赞同29

文房京东品类全,新品不断,优惠不止!

文房京东电脑办公部分好物热卖中,都是值得信赖的大牌,运行流畅,让使用更简单!京东JD.COM官网,多快好省,只为品质生活。

京东广告

纯字取名有什么寓意,爆款好货热卖,上淘宝,逛着买更轻松!

纯字取名有什么寓意,严选品质好货,尽在淘宝!一站式购齐,正品超低价!口碑好物随心购!超多品牌,价格美丽,省钱更省心!优选好物,尽在淘宝,淘你满意!

淘宝热卖广告

电子图书书-京东数码,节能低耗,智享科技,世界在眼前!

电子图书书-京东数码,超强续航,跨平台兼容性,不同风格,丰富产品,惊喜不断!「京东」品类全,折扣狠,送货快,省事又省心,享受购物就在「JD.com」!

广告

子文有什么含义

子文并不是词语,故只能解释单字的意思,具体如下:一、子拼音:zǐ释义:1、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子女。子孙。子嗣。子弟(后辈人,年轻人)。2、植物的果实、种子:菜子。瓜子儿。子实。3、动物的卵:鱼子。蚕子。4、幼小的,小的:子鸡。子畜。子城。5、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子弹(dàn )。棋子儿。6、与“母”相对:子金(利息)。子母扣。子音(辅音)。7、对人的称呼:男子。妻子。士子(读书人)。舟子(船夫)。才子。8、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子。先秦诸子。9、地支的第一位,属鼠:子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10、用于计时:子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子夜(深夜)。11、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子爵。12、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子。乱子。胖子。13、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子门。14、姓。二、文拼音:wén释义:1、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灿若文锦。2、刺画花纹:文身。3、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文盲。以文害辞。4、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文凭。文艺。文体。文典。文苑。文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文采(a.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b.错杂艳丽的色彩)。5、人类劳动成果的总结:文化。文物。6、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文。水文。7、旧时指礼节仪式:虚文。繁文缛节(过多的礼节仪式)。8、文华辞采,与“质”、“情”相对:文质彬彬。9、温和:文火。文静。文雅。10、指非军事的:文职。文治武功(指礼乐教化和军事功绩)。11、指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文言。文白间杂。12、专指社会科学:文科。13、掩饰:文过饰非。14、量词,指旧时小铜钱:一文不名。15、姓。扩展资料汉字笔画:相关组词:1、沙子[shā zi] 细小的石粒。2、个子[gè zi] 指人的身材,也指动物身体的大小。3、梅子[méi zi] 梅树。4、对子[duì zi] 对偶的词句。5、屋子[wū zi] 房间。6、日子[rì zi] 日期。

达兴老师聊教育

19点赞2.6万浏览

更多专家

子文是什么意思啊

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

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

马上提问

最美的花火 咨询一个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lanqiuwangzi 咨询一个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garlic 咨询一个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188****8493 咨询一个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篮球大图 咨询一个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动物乐园 咨询一个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AKA 咨询一个教育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文子代表什么意思

文子是老子的弟子,著有《文字》《文子》为文子所著。文子,姓文,尊称子,其名字及籍贯已不可确考。《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文子》九篇,班固在其条文下只注明:“老子弟子,与孔子同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没有名字籍贯。北魏李暹作《文子注》,传曰:“姓辛,葵丘■上人,号曰计然。范蠡师事之。本受业于老子,录其遗言为十二篇。”宋人南谷子杜道坚《通玄真经缵义序》则据此得出结论:“文子,晋之公孙,姓辛氏,名钅开,字计然,文子某号,家睢葵丘,属宋地,一称宋钅开,师老子学,早闻大道,著书十有二篇,曰《文子》。”现在看来,这段有关文子生平的文字仍有疑窦。总之,文子是老子的弟子无疑,与卜商子夏同时,而少于孔子,曾问学于子夏和墨子,是一位学无常师者。他虽学习了各家学说,但经过自己的融会贯通,遂别生新义,乃过所承。世称文子勤学■颜,故得道尤高,而卒归本于老子。王充曾称:“老子、文子,似天地者也。”对他极推崇。文子学道早通,游学于楚。楚平王孙白公胜曾向他询问“微言”。后又游学到齐国,把道家兼融仁义礼的思想带到齐国,彭蒙、田骈、慎到、环渊等皆为其后学,形成齐国的黄老之学。后来文子又到南方的吴越游历,隐居在吴兴馀英禺山,不知所终,或云成仙而去。《隋书·经籍志》著录《文子》十二篇。前人认为今本系汉唐之间的伪书,或认为抄袭《淮南子》的西汉后期作品。如唐柳宗元即认为这本书是夹杂抄袭了儒、墨、名、法诸家语句,来解释《道德经》,故称之为“驳书”。但是1973年河北定县40多号汉墓出土的竹简中,有《文子》的残简,其中与今本《文子》相同的文字有6章,不见于今本的还有一些内容,或系《文子》的佚文,但确证了《文子》一书的存在,为西汉时已有的先秦古书。文子在唐代时与老子、庄子并重,天宝元年唐玄宗诏封文子为“通玄真人”,诏改《文子》为《通玄真经》,与《老子》、《庄子》、《列子》并列为道教四部经典。对《文子》进行整理研究的,有《通玄真经》默希子注,十二卷;宋朱并注,七卷,(八卷以下已佚);元杜道坚《文子缵义》,十二卷;清钱熙祚《文子校勘记》,俞樾《俞楼杂纂读文子》。现今流传的版本有:《正统道藏》十二卷本;《通玄真经赞义》十二卷本;《道藏》七卷本;《道藏辑要》本;《四部丛刊》缩印《通玄真经》十二卷本;《四部备要》本等。今本《文子》分十二篇八十八章。十二篇分别为:一、道原,二、精诚,三、九守,四、符言,五、道德,六、上德,七、策明,八、自然,九、下德,十、上仁,十一、上义,十二、上礼。《文子》主要解说老子之言,阐发老子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道家“道”的学说。它每篇皆以“老子曰”三字开头,表明与老子的师承关系。明朝宋濂称:“子尝考其言,一祖老聃,大概道德经之义疏尔。”元代吴金节也称:“文子者,道德经之传也。”都说明了《文子》的主旨内容。但也有人认为“老子曰”三字乃后人窜入的。

匿名用户

454浏览

电子阅读-京东数码,尖货新品,选大牌有保障!

京东广告

天汉字-淘宝热卖好物汇集,品牌众多,放心购!

淘宝热卖广告

全部

南谷子_南方谷子是什么

3

道教圣地张公洞洞灵观

张公洞洞灵观在宜兴城西南约24公里的盂峰山中,离湖㳇镇南仅三华里。张公洞高六十仞,麓周五里,三面皆飞崖绝壁,北向一窦,广逾四寻,嵌空可入,是国家级太湖风景区阳羡景区的著名景点之一。张公洞因是道教祖师张道陵、八仙之一张果老隐居之地而闻名。

早在春秋时,老子的弟子庚桑楚就隐居盂峰山张公洞修道,著有道教经典"亢仓子九篇"传于世。唐玄宗天宝元年诏封庚桑子为洞灵真人,尊《庚桑子》一书为《洞灵真经》,道教奉为“四子”真经之一。

传说汉天师张道陵早期修炼得道在张公洞,天洞口至今存有"汉天师张公福地"石刻。唐代道教学者杜光庭所著《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把张公洞列为七十二福地之一,并亲至张公洞石壁留书"洞天福地"四字。

  历代曾有五朝皇帝派官员至张公洞投简封龙,其中有唐开元年间玄宗帝派万惠昭天师投简;北宋天禧元年宋真宗派银青光禄大夫郭允恭投简;北宋治平年间英宗帝派王说投简;北宋熙宁年间神宗帝派楚泰投简;宋乾道六年孝宗帝派内侍刘能投简。唐代以前,洞灵观曾为佛教寺院。唐开元初,唐明皇御赐匾额为“洞灵观”,属县城内道教的通贞观。

洞灵观亦为唐时生产贡茶的“茶舍”,古有“茶舍碑”,记载张公洞培育紫荀茶为皇帝修贡之事。《咸淳毗陵志卷二十七•古迹》云:“李栖筠为州,有寺僧献佳茗,陆羽以为芬香冠绝他境,可供尚方,始贡香茗万两,置舍洞灵观。韦夏卿徙兹地,卢仝诗云:“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五代十国时,洞灵观遭兵毁。南唐保大三年,道士周敬徵绘图奏请,遂赐营建。宰相韩熙载撰碑记云:“青龙将关尹重来,白马共胡僧却去。”又云:“奋御笔以题额,赐洞灵之美名。”宋大中祥符四年,真宗帝赐金帛一新洞灵观栋宇。乾道六年,内侍刘能入道,请晋升洞灵观为宫,孝宗帝赐额"天申万寿宫"。元代,三十八代掌教天师张与材到此寻祖朝真,留有诗句:“秋风吹衣草树凉,巨灵守护神丹光。袖携天香入洞府,散作云雾空苍茫。柱杖铿锵响微步,石髓垂垂润甘露。时当相遇五百年,分明中有升天路。”宛转表述了祖师在此地证悟大道而被封为天师的事实。元末,天申宫废。明洪武二年,道士陈清源复建,又废。宣德二年,道会谈惟一在原址出资构屋数楹供传道。清康熙三十三年道士潘朝阳募资在洞灵观址重建,改名朝阳道院。民国23年,乡绅储南强重修张公洞时,同修了朝阳道院部分道室。到抗战期间,道院遭损毁。

1994年7月,宜兴市政府风景园林管理部门负责筹资重建洞灵观。重建后的洞灵观依盂峰山旁张公洞,占地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千平方米。自山脚至山顶,重门次第,殿宇巍峨,红墙黛瓦,绿树掩映,高耸的阶梯间矗立灵官殿、玉皇殿、天师殿、三清殿等八座殿堂,殿内29尊神像熠熠生辉。三清殿处于洞灵观最高位置,两侧分别是慈航殿和财神殿,分别供奉火德真君和财神。在这个三清殿广场上有一棵大树,树上系满红绸,大抵是信众或游人许下了各种愿望,让仙风神气吹拂着帮助实现。站在殿前极目远眺,山下屋舍俨然,绿树成林,远处山峦起伏,白云袅袅,真是此山不与他山同,登临送目皆仙风。

  洞灵观不愧是通天彻地的神仙古源,汉天师至此立道教,张果老驴游登仙界。历史上著名的道教人物在张公洞洞灵观修真问道三年五载的,有南朝梁代山中宰相陶弘景,宋末元初的南谷子杜道坚;隔三差五到此云游的还有句曲外史张雨、铁笛道人杨维桢、幻霞子倪云林等等。当代 则江苏省道教协会副会长师敏绪,无锡道教协会会长李纯民都曾经担任过重新开放后的洞灵观住持。

“乱石深处白云堆,地坼中空洞府开”,著名道教先师的圣灵之光投射在这里,使道学文化、旅游文化、茶文化和陶艺文化融和一体,交相辉映,更加彰显道教智慧的灵魂而声名远播。近者悦而远者来,不亦乐乎!

南谷子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南方谷子是什么、南谷子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标签: 南谷子

发表评论

友烨科技Copyright www.youyekj.com Some Rights Reserved.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网络,为个人学习、研究、欣赏使用。 备案号:冀ICP备20210272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