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岚峰_袁岚峰简介
今天给大家聊到了张岚峰,以及袁岚峰简介相关的内容,在此希望可以让网友有所了解,最后记得收藏本站。
小凡的《药都人物》,个个非凡
【齐帆齐微课 第103篇 2349字, 累计185724字】
《药都人物》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2018年7月编辑出版的小小说精品系列之一。药都亳州是一片山峦险峻、清流纵横、有山有水的奇绝之地。藉地之毓秀、物之华宝、市之繁荣,千百年来不仅出了老子、庄子、华佗、曹操、张良、陈抟、花木兰等伟器英华,其市井中亦多有奇绝之人,举不胜举。
作者杨小凡,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于安徽亳州,对自己的家乡“仰其事,笑其趣,慕其名,感昨日风华”,遂将民国以前人人事事以小说笔法写下来,冠名曰《药都人物》。
杨小凡是中国作协会员,曾发表作品400多万字,著有长篇小说《酒殇》《窄门》《天命》《楼市》,中短篇小说集《玩笑》《欢乐》《流逝的面孔》《龙湾笔记》等。作品曾获得中国报告文学奖、安徽省政府文学奖、《中国作家》优秀作品奖、鲁彦周文学奖、滇池文学奖、冰心图书奖等。
《药都人物》收录的68篇小小说,全部是写药都人物的,作者同时通过细腻的笔触在描写这些传奇人物的过程中,把药都亳州的历史典故、 市井传奇以及三教九流的人生悲喜剧也绘声绘色描写出来,让读者在欣赏他的小小说作品的同时,也能领略到古城亳州民俗文化的魅力。
杨小凡在这些小小说塑造了许多民间艺人形象。其中我认为写得最为传神的有李一刀、穆锅盔、千金虎、花脸汪、一经绸、杨凤章 、梁闻山、等等 。
那些走街串巷、 靠一双巧手谋生的能工巧匠,凭着他们绝妙的手艺与不卑不亢的人格,传承了 中华民族博大精深 的民间工艺。这些人 “已经不是简单的手艺人、生意人了,他们凭借着惊鬼神、超凡俗的技术手段与心计, 把自己从普通而呆板的日常生活中超脱出来, 跃入纵横天地、生死之间无遮无碍的‘道’的大境之中”。
《穆锅盔》描写亳州有名的小吃锅盔,还原了药都亳州的美食文化。
小说以极为简练的语言向读者展现了锅盔的制作过程: “净手”,“再净手”,“穆锅盔取一面块,揉了堆、堆了揉,反复一百零八遍,面块熟了,正好成一圆球,再用梨木面杖忽地旋了一圈,面饼正好厚足一寸 、径三尺 ;然后,只见他抓一把芝麻,手腕一旋,芝麻薄薄地盖了一层。 此时,平底大锅下碳火正白。 ”
小说所描写的 穆锅盔 技艺高超自不在话下,民间艺人精彩技艺与精神坚守更让人敬畏。 “穆锅盔有两条规矩:一是,火候不到,任你买家催待急要也不出锅;二是,每天只卖三饼,任你达官富商势力再大出钱再多也决不多做。 ”
清朝宫中八位御厨来药都听说穆锅盔世上独有,就想尝尝。由于错过了时间,第三个锅盔卖完了,任姜家大管家如何讨好,“穆锅盔看都不看他一眼”, 丢一句话,“明天请早”,“说罢,扭身进店”。
穆锅盔把自己的规矩奉若神明,讲的是“人无信不立”的古训。“规矩大如天”,不因任何人而破了规矩, 既是一种坚守,更是对自身技艺的一种承诺,正如穆锅盔对徒弟所说的,“你还年轻,规矩改了,穆锅盔就不是穆锅盔了!”这也是穆锅盔让人敬畏的地方。
描写药都民间美食的作品还有《吴老翼》《酆少爷》《宁天泉》《面周儿》《楚羊肉》等。从这皯作品中我们感受到,吃不仅是一种日常生活,更是一种人生乐趣,一种文化享受。 各种民间美食,其精美的味道,复杂的制作工艺,以及手艺人对自家规矩近乎苛刻的坚守,构成了他小说中独特的饮食文化。
《李一刀》虽是围绕花戏楼的木雕展开描述的,但并没有正面写李一刀的精妙绝伦的雕刻技术,而是通过一系列的侧面描写展现出来的。 首先写李一刀对制作木雕“漫天要价”:用木渣况金银,“粗活剔下的一两木渣给一两银子,细活刻下的一两木渣给一两金子”,让人倒抽一口冷气。 接着又描写李一刀光是磨刀就磨了一百天。
仅千余字的小说,却是步步悬疑、步步惊奇。 李一刀雕刻木雕用了整整四年的时间, 整个木雕作品,“九九八百一十个人物,外加山石树木 ,殿宇亭榭 、瑶花异草、风雨雷电、飞瀑流泉、峰峦城楼、日月交辉 、文臣武将 、战马旌旗……全场静得只有心跳的声音。”
小说结尾写李一刀未收取任何报酬不辞而别的时候,更是令人赞叹。 作家笔下的木雕大师李一刀所表现出来不仅是精绝的雕刻手艺,更有他那视金钱如粪土的高尚人格。 这样的民间传奇艺人,不得不让人堪称技绝、义绝!
小说《天鬼刘》塑造了以耍魔术为生的一对师徒形象:师傅天鬼刘和女徒弟刘英。 在民国乱世,师徒二人辗转到药都亳州表演魔术。小说设置了汪伪第二方面军司令张岚峰驻军亳州的场景,在张岚峰多番邀请下 ,师徒二人不得不为大汉奸表演一场魔术。各种乐器的声音,各色人物的嘈杂状态,喜事场景的精彩呈现,而 其道具也只是用了“一只矮木架、五块透明的玻璃、一方红毯”。
在《药都人物》中,杨小凡塑造的民间艺人形象还有泥塑脸谱能人花脸汪,说书艺人金贵,剪纸艺人神剪宋,江湖医生神针李等。在这些艺人身上,追求技艺的最高境界与坚持独立的人格合二为一。 他们虽是行走江湖的民间艺人,但是对人生的坎坷和变故, 也往往能勇于担当、从容进退,颇具江湖义士风范。这些民间艺人虽然处于社会的底层,但在民族大义、大是大非面前却能够刚直不阿、坚持正义立场,称得上“民间英雄”。
此外,《药都人物》中还有大量描写民间习俗的作品,如民间闹社火、扭秧歌、药行开市、红白喜事风俗等,反映了 清末民初时期药都亳州的社会生活状况 。 通过描写古老的药都发生的民间习俗,作家最终旨在展现其中的人性、人情、人味。
杨小凡微型小说所描写的民间美食 、民间艺人、民间习俗,表现了他对亳州地区古老的社会文化生活的一种理解。其中所展示的各色人物,作家给予了他们温暖、尊严、坚强、乐观和力量,体现了他“对底层人生困顿的关怀与悲悯、对心琐人物的审美与凝望”,充满了作家对于底层百姓的关爱、对世俗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真善美的敬畏与追求。
阅读《药都人物》,不仅能通过了解清末民初时期药都亳州的社会生活状况,从而认识中华民族民俗文化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 细读深研 ,还能学到不少作者高超绝妙的写作技巧。
《药都人物》个个都是非凡人物,值得小说写作爱好者细读深研。
投降者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日军的投降者是什么意思 就是“投降的日本军人”。至于是向谁投降就不得而知了。
问题二:日军的投降者,比喻什么生肖 汉奸的话,应该是”鼠“吧,贼眉鼠眼,心术不正嘛
问题三:投降者悖论是什么 悖论是表面上同一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着两个对立的结论,而这两个结论都能自圆其说。悖论的抽象公式就是:如果事件A发生,则推导出非A,非A发生则推导出A。悖论是命题或推理中隐含的思维的不同层次、意义(内容)和表达方式(形式)、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事实和价值的混淆,是思维内容与思维形式、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思维层次与思维对象的不对称,是思维结构、逻辑结构的不对称。悖论根源于知性认识、知性逻辑(传统逻辑)、矛盾逻辑的局限性。产生悖论的根本原因是把传统逻辑形式化、把传统逻辑普适性绝对化
问题四:日军的投降者什么?(打一生肖) 当然是鸡咯,当时小鬼子首相是东条英机嘛,就是【东条英】鸡,所以是鸡。
求采纳
问题五:日军的投降者应该是十二生肖的什么动物 呵呵,侮辱了十二生肖
问题六:以前打战让人投降是什么意思? 作战是为了取胜,为了达成各种经济和政治目的,而不是为了简单地杀人。所以在已经取得胜利,或俘虏了对方时,是不能滥杀的,这也是国际公约所规定的。
问题七:忘不了那个人就投降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既然忘不了就不要忘
问题八:为什么日本人投降没有条件,无条件投降是什么意思啊 就是不跟对方要求任何条件,自己就投降了,
相对于有条件投降,比如,我可以投降,不过你要保证我荣华富贵等等。
所以,无条件投降就是指,完全放弃一切权利,你想对 *** 嘛就干嘛,你可以跟我有任何条件,而我对你没有任何条件和任何反抗,
问题九:古代皇帝重用投降者例子 【1】、 汉主刘聪对晋愍帝百般羞辱,出猎时,命他身披铠甲手执长戟,作为前导。西晋子民见了,围观痛哭。316 年十二月,刘聪在光极殿会宴群臣,也象对待怀帝那样,命令愍帝穿上青衣,替大家斟酒、洗怀,甚至在自己小便时,命令愍帝替他揭开便桶盖。陪伴愍帝同来长安的晋朝尚书郎辛宾见皇上如此受辱,失声大哭。事后,刘聪担心如留着愍帝,晋人复国之心不灭,就在同月派人杀死了愍帝。
【2】、 晋怀帝被送往平阳,{刘聪}对他说:“卿为豫章王时,朕尝与王武子(王济)相造,武子示朕于卿,卿言闻其名久矣。以卿所制乐府歌示朕,谓朕曰:‘闻君善为辞赋,试为看之。’朕时与武子俱为《盛德颂》,卿称善者久之。又引朕射于皇堂,朕得十二筹,卿与武子俱得九筹,卿赠朕柘弓、银研,卿颇忆否?”怀帝回答:“臣安敢忘之,但恨尔日不早识龙颜。”刘聪又说:“卿家骨肉相残,何其甚也?”怀帝答:“此殆非人事,皇天之意也。大汉将应乾受历,故为陛下自相驱除。且臣家若能奉武皇之业,九族敦睦,陛下何由得之!” 后被封为会稽郡公,并被囚禁。建兴元年(313年)二月丁未(初一)日(3月14日),晋怀帝在正月的朝会上被命令为斟酒的仆人,有晋朝旧臣号哭,令刘聪反感,不久用毒酒毒杀之
问题十: *** 哪些人投降 解放战争时期 *** 投降将领
胡三余中将 *** 炮兵司令
史泽波中将 *** 第十九军军长
马法五中将 *** 第四十军军长
陈长捷中将 *** 天津警备司令部司令
周毓英中将 *** 整编第五十一师师长
王靖国中将 *** 第十兵团总司令
赵承绶中将 *** 第七集团军总司令
梁培璜中将 *** 第十三集团军副总司令
孙 楚中将 *** 第十五兵团司令官
牟中珩中将 *** 第十战区副司令
杜聿明中将 *** 徐州剿匪总部副总司令
李仙洲中将 *** 第二绥靖区副司令官
宋希濂中将 *** 华中剿匪总部副总司令
范汉杰中将 *** 陆军副总司令
汤 尧中将 *** 陆军副总司令
黄 维中将 *** 第十二兵团司令官
韩 浚中将 *** 第七十三军军长
罗历戎中将 *** 第三军军长
廖 昂中将 *** 整编第七十六师师长
陈金城中将 *** 第九十六军军长
王耀武中将 *** 第二绥靖区司令官
康 泽中将 *** 第十五绥靖区司令官
文 强中将 *** 徐州剿匪总部前进指挥部副参谋长
曹天戈中将 *** 第十九兵团副司令兼第八军军长
林伟俦中将 *** 第六十二军军长兼天津防守副司令
向凤武中将 *** 第七十一军军长
邱行湘中将 *** 整编第二零六师师长
郑庭笈中将 *** 第四十九军军长
廖耀湘中将 *** 第九兵团司令官
黄正诚中将 *** 第一师第一旅旅长
杜建时中将 *** 北宁线护路司令兼天津市市长
宋瑞珂中将 *** 整编第六十六师师长
马励武中将 *** 整编第二十六师师长
卢浚泉中将 *** 第六兵团司令官
武庭麟中将 *** 整编第十五师师长
喻英奇中将 *** 粤桂东剿匪指挥部司令兼三一二师师长
张 淦中将 *** 第三兵团司令官
陈林达中将 *** 新编第五军军长
霍守义中将 *** 整编第十二军军长
区寿年中将 *** 第七兵团司令官
李 涛中将 *** 新编第六军军长
张岚峰中将 *** 国防部保安第三纵队司令
孙殿英中将 *** 新编第四路军总司令
郝鹏举中将 *** 鲁南绥靖区司令兼第四十二路军总司令
孙 渡中将 *** 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
张绩武中将 *** 津浦路护路司令部司令官
王景宋中将 *** 第三兵团副司令官兼桂中军区司令
莫得洪中将 *** 湘桂黔护路司令部司令官
段霖茂中将 *** 整编第五十七师师长
钟 彬中将 *** 第十四兵团司令官
熊新民中将 *** 第一兵团副司令官兼第七十一军军长
赵锡田中将 *** 整编第三师师长
陈颐鼎中将 *** 第七十师师长
曾扩情中将 *** 川陕甘边区绥靖公署副主任
邱维达中将 *** 第七十四军军长
王雷震中将 *** 第三十五军副军长
萧以觉中将 *** 第六编练司令部副司令官
许用修中将
吴绍周中将 *** 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官兼第八十五军军长
侯吉晖中将 *** 第十二兵团政治部主任
刘嘉树中将 *** 第十七兵团司令官
王韵琴中将 *** 第十一兵团参谋长
周振强中将 *** 浙西师管区司令官
杨光钰中将 *** 第三军副军长
方 靖中将 *** 第七十九军军长
王凌云中将 *** 河南第一路挺进军总指挥
郭一予中将 *** 徐州剿匪总部办公室主任
刘镇湘中将 *** 第六十四军军长
王秉钺中将 *** 第五十一军军长
陈士章中将 *** 第二十五军军长
黄 淑中将 *** 第九军军长
米文和中将 *** 第一八一师师长
理明亚中将 *** 整编第五十五师副师长
王继祥中将 *** 整编第八十三师副师长
盛永兴中将 ......
百团大战后中条山战役
中条山战役(日方张岚峰:中原会战)是 抗日战争 进入相持阶段,百团大战后张岚峰的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在山西范围内张岚峰的一场大规模对日作战。下面由我给大家整理了百团大战后中条山战役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中条山战役战役背景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战争双方张岚峰的战线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日本侵华政策的重点逐渐向保守占领地转变。为了摆脱困境,日本修正了原来“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立场,提出“如果国民政府抛弃以前的一贯政策,更换人事组织,取得新生的结果,参加新秩序的建设,我们并不予以拒绝”之新方略,加紧对国民政府展开诱降活动。
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侵占波兰。接着,德意法西斯互为呼应,又取得了对英法作战的胜利。在法西斯“伙伴”暂时胜利的刺激和鼓舞下,1940年底,日本政府调整了中国作战指导方针,作出“必须迅速解决中国事变”的 决定 ,要求“在1941年秋季以前,改变预定计划,不放松对华压迫,准备在夏秋之际,进行最后的积极作战,力图解决中国事变”。在此期间,竭尽一切手段,尤其利用 国际 局势变化,谋求‘中国事变’得到定局。”日本军方具体分析了中国战场的态势,认为“山西省由于西面有以延安为根据地的共产军,南面黄河两岸有中央军第一战区的军队活动,治安情况极为恶劣。河南、山东两省的治安也不稳定”。“主要占领区域的治安现状,其安定程度的顺序为蒙疆、三角地带、武汉地区,以华北为最差。”而在整个日军占领区内,华北之“晋南是有蒋直系国军的唯一地区”。
1940年12月26日,日本东条陆相和杉山总长在迅速解决对华问题上取得一致 意见 ,提出“不要单纯考虑南方,要确立以中国和北方问题为主的方针”。
1941年1月30日,侵华日军提出“1941年度的作战,根据当前任务,大致确保现在的占领地区,尤其在夏秋季节须发挥综合战力,对中施加重大压力。特别期待于在华北消灭山西南部中央军的一战(亦即中条山战役)。”[1]
中条山战役 地理 位置
中条山位于山西南部、黄河北岸,呈东北西南走向,东北高西南低,横广170公里,纵深50公里,最高峰为海拔2321米的垣曲历山舜王坪,山脉平均海拔1249米。
中条山,西起晋南永济与陕西相望,东迄豫北济源、孟县同太行山相连,北靠素有山西粮仓美誉的运城盆地,南濒一泻千里的滚滚黄河。境内沟壑纵横,山峦起伏,关隘重叠,矿藏丰富。中条山,与太行、吕梁、太岳三山互为犄角,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着山西各主要关隘的相继失守,中条山的战略地位愈加重要。对中方来说,占之,即可以此为根据地,瞰制豫北、晋南,屏蔽洛阳、潼关。进能扰乱敌后,牵制日军兵力;退可凭险据守,积极防御,配合整个抗日战场。就日方而言,得之,即占据了南进北侵的重要“桥头堡”,既可渡河南下,问津陇海,侵夺中原;又可北上与其在山西的主要占领地相连接,解除心腹之患,改善华北占领区的治安状况。所以,中条山地区被视为抗日战争时期“关系国家安危之要地”。
中条山地区虽位于山西省境,但在抗战时期却不是晋绥军的防区,亦不属阎锡山的第二战区管辖。驻守这里的是国民党的中央军,在战区划分上则归之于卫立煌为司令长官的第一战区。
1938年春,山西境内的中国军队为减少正面损失,将十数万之众的部队分散于晋南地区,建立防御工事,开展游击作战。日军侵占山西后,“为了固华北、抑洛阳、窥西安,自1938年以来曾十三次围攻中条山,但均未得逞”。[2]
日军调集了四个师团的兵力,环绕中条山外围,对中国军队形成包围态势。
中条山战役会战准备
日军部署
为了迅速“解决中国事变”,日方决心集中兵力进犯中条山,并阴谋策划全歼中国守军。为此,日本中国派遣军“不顾警备地区治安状况的下降”,“从华中抽调第17、第33两个师团”,配属华北方面军。再由关东军调集飞行第32、第83战队,第3飞行集团主力,在运城、新乡两个机场展开,担任空中配合。接着,日华北派遣军将其所辖兵力作了适应性调整,编成了参加中条山会战的序列——第1军张岚峰:第33、第36、第37、第41师团,独立混成第4、第9、第16旅团,军预备队;方面军直辖兵团:第21、第35师团,原配属35师团之骑兵第4旅团一部及第3飞行集团。指挥官: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多田骏。总兵力约10万余人。
为了配合对中条山的进攻,1941年上半年,日本组织63个大队(相当于7个师团)的兵力,对中国东南沿海首先实施封锁。同时,在正面战场实施了所谓灵活的速战速决的作战,即发动豫南、上高战役。并于同年3月,发动了中条山的外围作战。以第36师团发动对第27军作战,打击了集结在晋东南陵川一带的国民革命军第27军的作战;以第37、第41师团发动对第15军作战,在翼城以南、绛县以东地区袭击了与主力脱离的第15军。以期为向中条山的大举进攻创造有利的战役态势。“倾其鲁、豫、冀、晋与苏北一带之兵力,计8个师团、5个旅团与骑兵旅团及特种部队共约20万人,飞机400余架”。[4]
经过周密的部署,日华北方面军“着由第1军从山西省方面攻击,直辖第21与第35师团从河南省方面攻击”,决心“置作战地区于张马—垣曲一线,分成东西两个地区,把重点始终保持在西部地区”。企图“在正面利用已设阵地及黄河的障碍,以挺进部队切断退路,从两侧地区神速楔入突破敌阵,将敌完全包围,接着以迅速的内部歼灭战和反复扫荡,将敌完全围歼”。
从4月底到5月初,日军征调频繁,并制造种种谣言,以此为掩护完成了进攻中条山的部署:“第36、37、41师团及第3、9独立旅团,伪24师,分布于中条山西面之绛县、横岭关、闻喜、夏县、安邑、运城、解州、永济、风陵渡、河津及闻喜、夏县以北各地区。
第33师团附第4独立旅团分布于阳城、芹池、沁水一带。第35、21师团及伪军张岚峰、刘彦峰分布于温县、沁阳、博爱、董封、新乡、焦作、高平、长子、陵川等地区。”[1]
5月7日分兵对中条山发动了代号为“中原会战”的第14次大规模进攻。日军确定此次会战的目的是:“消灭和扫荡蟠踞在晋豫的中央军主力,消灭其在黄河以北的势力”,“扩大和利用这次会战的战果,借以确保华北安定”。[5]
作战的指导是:“以彻底击灭张马——垣曲之线以西中国军,并予该线以东中国军一大打击之目的,以第一集团军主力在中条山西北侧,由左向右并列第41师、独立混成第9旅、第36师、第37师、独立混成第16旅,分由桑池至张店间多处突破,直趋垣曲亘其以西之黄河北岸,先分断中国军,然后扫荡歼灭。另以第33师,由阳城向南攻击;第35师、第21师,分由沁阳、温县向邵源方向攻击,协同集团军主力夹击中国军”。[6]
国军部署
4月18日、20日,在洛阳的第一战区长官部,何应钦连续两次主持召开了由第一、第二、第五战区军以上长官参加的 军事 会议。
根据各方提供的情报,何应钦判断:“晋南之敌,似将逐次夺取我中条山各据点,企图彻底肃清黄河北岸之我军,然后与豫东之敌相呼应,进取洛阳、潼关,以威胁我五战区之侧背,或西向进窥西安。” 指示 :“为确保中条山,(一)第一步,应相机各以一部由北向南(93军),由东向西(27军),与我中条山阵地右翼各部,合力攻取高平、晋城、阳城、沁水间地区,以恢复廿九年四月前之态势。(二)第二步,与晋西军及第二、第八战区协力,包围晋南三角地带之敌,而歼灭之。(三)最低限度,亦须能确保中条山。”
4月28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进一步做出日军有从济源、横皋大道会犯垣曲企图的判断,决定:
(一)加强阵地工事破坏阻塞主阵地前道路;
(二)先制出击打破敌之攻势;
(三)第二战区晋西部队向同蒲、第五战区汜东部队向陇海牵制策应。
在上述判断指导下,中条山地区的国军主力7个军进行了相应配置:第9军裴昌会部在豫北重镇济源;第43军赵世铃部在山西南端之垣曲;第17军高桂滋部在绛县地区;第3军唐淮源部、第80军孔令恂部在闻喜、夏县地区,冯钦哉部第98军武士敏部在董封镇一带,第15军武庭麟部在高平地区。另以4个军配置于太行、太岳地区,作为策应。
中条山战役战役过程
1941年5月7日,自感稳操“胜券”的日军,于傍晚时分突然一齐出动,由东、西、北三面“以钳形并配以中央突破之方式”进犯中条山地区,在强大空军支援下,施放毒气,兵分四路,对中条山进行立体攻击。
东线,日军原田雄吉指挥的第35师团主力、田中久一指挥的第21师团一部,以及骑兵第4独立旅团一部,约25000余人,在伪军张岚峰、刘彦峰部的配合下,沿道清路西段分三路向济源、孟县进犯。
西线,日军安达二十三指挥的第37师团主力、井关仞指挥的第36师团一部、若松平治指挥的独立混成第16旅团,约25000余人,自闻喜、夏县东南向张店镇进犯。
北线,日军清水规矩指挥的第41师团及池之上贤吉指挥的独立混成第9旅团共约30000余人,以中央突破之闪电战术,由横岭关方面向横垣大道西侧猛攻。
东北线,日军樱井省三指挥的第33师团一部及独立混成第4旅团一部,约万余人,从阳城方面向董封镇一线攻击。
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根据情报,针对日军分兵合击,袭击我通信联络及各级指挥部;以重兵攻占各交通要点,切断我军联络,各个击破;封锁山口、渡口,逐步紧缩包围圈,完成合击的企图,“于会战前,经以辰东诚电令各部以交通线为目标,加紧游击袭破,妨害敌之攻击准备及兵力集中”。但因战区主帅缺位,上述 命令 未能得到有效组织施行,致使“会战开始第二日,因情况剧变,敌之来势极猛。当严令各部应力保现态势,粉碎敌蚀食中条山企图,诱敌于有利地带,转取攻势,而夹殄之”。各部仓促应变,分别与各路日军交战,中条山战役正式打响。[7]
第一阶段
东线:日军“左翼以温县为发起点,先头步兵5000以上,骑兵千余,炮20余门,飞机数十架,战、汽、装甲等车共百余辆,沿黄河北岸突进。”“中央以沁、博为发起点,一股先头千余,循沁济大道西犯”,“另一股先头2000余人,附炮十余门,于窜陷西向义庄后,继向捏掌、紫陵、东逮寨、留村一带猛扑。”“同时,沁河北岸3000余人,以飞机十余架,炮二十余门,强渡沁河。”守军第9军裴昌会所部在强敌进攻下施行节节防御,节节后撤。[8]
8日午,即放弃济、孟两地,向西撤退。在全线溃退的形势下,第一战区长官部命令第9军“以主力于封门口北既设阵地,拒止沁、济之敌西犯,以一小部对敌侧击”。
第9军部署新编第24;师主力、第54师张团守封门口一线,第47师和第54师驻王屋的独立第4旅等在孤山一线游击。封门口系日军西进必经之要隘,日军势在必夺。久攻不下,再行增兵。
自9日上午激战至10日晨,终为敌破。这时,中路日军已于8日晚攻陷垣曲县城后,分兵进攻邵源。长官部命令第9军主力“由官阳南渡,以策应河防”。
11日,日飞机百余架轰炸封锁官阳东西渡口,第54师在遭受重大伤亡后渡至河南,其余各师团退至封门口至邵源以北山地。
12日,该路日军一部占领黄河沿岸各渡口;主力则沿封门口西进至邵源,与从垣曲东进之敌会合,完成了对国民党第14集团军的内线包围。[9]
西线:是日军的主攻方向。“守军为孔令恂的第80军第165师(师长王治岐)和新编第27师(师长王竣),唐淮源的第3军第7师(师长李世龙)和12师(师长寸性奇),以及直属第5集团司令部指挥的公秉藩第34师。”[10]
7日下午,日军“分多数纵队,成广正面法,集中机炮火力,并以飞机诱导步兵,向我西村、辛犁园、王家窑头、梁家窑头王竣师右翼80团(唐、孔两军接合部)阵地猛攻。另以独3旅附37师团一部,向刘家沟、古王、计王王治岐师全面佯攻,牵制激战”。其目的在于夺取孔令恂第80军阵地。
8日凌晨,日军突破张店以东第27师防线,孔、唐两军联系被切断。第27师溃退至曹家川、太寨一带。与此同时,奉命到望原集中的第80军第165师在遭到日军袭击后也退至曹家川、太寨一线。乘隙而进的敌挺进纵队于当晚占据茅津渡以下的槐扒、尖坪、南沟等渡口;最远的一支进到平陆、垣曲、夏县三县交界处。
9日正午时分,第80军所部遭敌便衣袭击和飞机轰炸扫射,进一步溃败。“在一场混战中,新编第27师师长王竣、参谋长陈文杞及165师姚汝崇营长等多名军官牺牲在太寨村西的雷公庙岭附近。剩余部队傍晚退到黄河渡口南沟。”第80军军长孔令恂、第165师师长王治岐弃部渡过黄河,失去指挥的部队争相竞渡,伤亡惨重。新编第27师副师长梁汝贤见事不可为,投河殉国。[11]
夏县日军先头部队7000人分三股南向进犯唐淮源第3军阵地。
8日拂晓,日军攻占中条山北山交通要道泗交村。然后,一路向西北奔袭第7师师部驻地王家河,一路向东南奔袭第3军军部唐回。王家河遭日军重兵包围,师长李世龙率部突围;唐回则在军长率预备队驰援王家河的情况下被日军地面部队与空降兵协同占领。第3军军长唐淮源率残余人员向东撤退至温峪(南通五福漳黄河渡口)一带,被日军挡住南去之路,遂与敌激战,遭受重大伤亡后,再向东北、西北方向退去。
12日,唐军长及其所部在尖山陷入日军的四面包围之中。在三次突围失败的情况下,“唐军长以保卫中条山职志未遂,当前大敌未殄,于尖山顶庙内自戕殉国”。同日,第3军第12师在突围至胡家峪后遭日军截击,师长寸性奇胸部中弹,身负重伤,仍率部苦战。
13日,寸部亦陷日军重围,寸师长二次负伤,右腿被敌炮炸断,自知无力回天,亦拔枪自尽。继忻口战役第9军军长郝梦龄与第54师师长刘家麒之后,再写一军之中军、师长同时殉国的悲壮史诗。
“还有闻喜敌36师团先头部队3000余人,向公秉藩第34师防守的野峪、十八坪、唐王山等阵地猛攻,并迅速攻陷唐王山。公秉藩组织部队反攻,收复唐王山周围阵地,但因其右翼友邻部队防线被突破,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又令公率部驰援马村(按:马村系第5集团军司令部所在地),第34师便放弃唐王山阵地,退至胡家峪。”
北线:这里是中条山地区中国守军曾万钟第5、刘茂恩第14两个集团军的接合部,日军的战略意图在于迅速攻占横(横岭关)垣(垣曲)大道,直取垣曲县城,对守军两个集团军实施分割包围,各个歼灭。战役一开始日军即以重兵向横垣大道两侧猛攻。驻守横岭关东北侧的赵世铃第43军、西南侧的高桂滋第17军同时遭受日军重兵打击。[10]
激战至8日拂晓,第43军十八坪阵地被突破,堵击无效。军长赵世铃下令放弃阵地,撤向望仙庄一线;第17军虽依靠工事和有利地形进行了较为有效的抵抗,终因左右两翼皆被敌突破,不得不退出防线。日军则在一举突破守军防线后,兵分两路:“一路沿桑池、贾家山、杜村河南下(桑池守军第15军一部溃逃);一路沿亳清河南下,经皋落、长直、王茅,直取垣曲县城。”
8日黄昏,日军在伞兵部队配合下,占领黄河岸边的垣曲县城,截断了与黄河南岸的联系。日军实现了中间突破计划,中国军队被分割成两半。
9、10两日,日军分兵两路,一路向东,一路向西,东路于12日晨攻克邵源,与济源西进日军会合;西路于11日进至五福涧,与9日攻占五福涧的日军会合。至此,日军的内层包围圈完全形成,中条山守军黄河沿线的补给线和退路全被截断。”[1]
东北线:驻防这一线的中国守军主要有第14集团军司令部、武士敏第98军,以及第15军、第93军等部。
7日晚,日军向武士敏第98军发起进攻,武军长率领所部拼死抵抗,在董封东西线上与敌激战,多次击退日军进攻。王村一战,将敌2000击溃,毙敌滨田大佐以下700余人。
10日,第一战区司令部鉴于“济源、垣曲间各主要渡口渐次被敌封锁,该集团整个补给线中断”的事实,命第14集团军“阳城以西部队主力,迅向沁翼公路以北分路转移,以旋回钻隙战法,打击敌人侧背。卯刻,该集团军全面与敌发生激战。申刻,交口之敌陆续增至三四千,窜陷清风圪塔、煤坪。同时第10师与第98军接合部之二里腰,亦被约二千余之敌突破。而陷邵源之敌,亦向西北紧迫,此时该集团军三面有受敌顾虑。”各部在突围游击中向北撤退。[1]
经过几天艰难进攻,日军以伤亡约3万人的代价,突破我军垣曲防线,将中条山根据地一分为二。于是,防守中条山的中国军队不能互相接应,只得放弃既设阵地,各自据守山隘,作无法协调的被动抵抗,整个战局十分危急。
第二阶段
在守军全线溃退的同时,日军以优势的兵力和猛烈的炮火占据了先机,
迅速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作战任务——突破了中条山地区的全部防御阵地,先后占领了垣曲、济源、孟县、平陆等县城及相关的关隘据点,封锁了黄河北岸各渡口,完成了对国军的内外侧双重包围,随即转入第二阶段的作战——对数路中国守军各阵地,反复扫荡。
以西线为例,日军“各兵团自11日并排向北返转,然后又自5月15日再次转向黄河线,如此再三反复进行篦梳扫荡,一直进行到6月10日。在这样反复扫荡期间,各兵团所到之处消灭了敌人(按:日方的说法,指国军)三千至五千名”。
守军主力在遭受惨重伤亡后先后突围:第3、第15等军残部在第5集团军司令曾万钟率领下西渡黄河,转到洛阳、新安一带整顿;第93军主力在摆脱尾追的日军后由禹门口渡过黄河进入陕西韩城境内;第98军一部在武士敏的率领下进入太岳山区;第43军向浮山、翼城间转进;第9军主力在道清路西段和济源山地游击数天后,分别由小渡口和官阳渡口南渡;……中条山守军大部退出中条山地区,中条山战役落下了帷幕。
解放战争中被俘虏的国军高级将领有多少
那就太多了,仅列举中将及以上军衔被俘者:
谢文东,第15集团军总司令,挂上将衔
杨澄源,陆军中将
张岚峰 ,第3路军总司令,挂中将衔
李仙洲,第2绥靖区副司令官,陆军中将
郝鹏举,鲁南绥靖区司令官兼第42集团军总司令,挂中将衔
武庭麟,整编第15师师长,陆军中将
区寿年,第6绥靖区副司令官兼7兵团司令官,陆军中将
霍守义,整编12军军长兼整编12师师长,陆军中将
赵承绶,太原绥靖公署副主任兼山西保安副司令,陆军中将
康 泽,第15绥靖区司令官,陆军中将
牟中珩,第2绥靖区副司令官,陆军中将
王耀武,第2绥靖区司令官,陆军中将
范汉杰,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陆军中将
杨宏光,第6兵团副司令官,陆军中将
李 涛,新编第6军军长,陆军中将
张作相,华北“剿总”副总司令,挂上将衔
米文和, 第55军副军长兼181师师长,陆军中将
黄师岳,第9兵团联络官,陆军中将
王泽俊,第44军军长,陆军中将
胡临聪,第41军军长,陆军中将
黄 维,第12兵团司令官,陆军中将
吴绍周,第12兵团副司令官兼85军军长,陆军中将
杜聿明 ,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冀辽热边区司令官、郑州前进指挥所主任,陆军中将
陈长捷,天津警备司令,陆军中将
方 靖,第79军军长,陆军中将
孙 楚,太原绥靖公署副主任兼15兵团司令官,陆军中将
王靖国,第10兵团司令官,陆军中将
戴炳南,第30军军长 追赠上将
刘效曾,第49军军长,陆军中将
王凌云,第3绥靖区司令官,陆军中将
马 瑛,云南绥靖公署副主任,陆军中将
钟 彬,第14兵团司令官兼109军军长,陆军中将
张 淦,华中军政副长官兼第3兵团司令官,陆军中将
莫德宏,邕龙军管区司令,陆军中将
陈光中,湖南“反X救国”自卫军第6纵队司令,陆军中将
李楚瀛,第9军军长,陆军中将
宋希濂,华中军政副长官兼川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陆军中将
王陵基, 川康滇黔四省剿匪副总指挥 二级上将
张义纯 ,安徽主席兼皖南行署主任,陆军中将
汤 尧,陆军副总司令兼8兵团司令官,陆军中将
刘嘉树,第17兵团司令官,陆军中将
国民党少将以上军衔将领姓名
国民党上将,中将,少将名单 特级上将1名:
蒋中正(蒋介石,1935年4月1日授任)
一级上将17名:
陆军一级上将16名,海军一级上将1名。
1935年4月2日授任8名:阎锡山(1946年7月留退延役)、冯玉祥(1946年7月退为备役)、张学良(1937
年1月被褫夺)、何应钦、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
1935年9月6日授任1名:陈绍宽(海军一级上将);
1938年1月22日追晋1名:刘湘(抗战中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二级上将);
1938年6月14日追赠1名:曹锟(死不附逆、忠贞爱国,原为北洋上将);
1946年10月19日授任1名:张贞(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
1946年11月22日授任1名:萨镇冰(海军上将,并予除役,即授予退役海军上将军衔,时年88岁);
1946年12月7日晋任1名:吕超(原加上将衔,并予退为备役);
1947年1月6日晋任1名:蔡廷锴(原中将,并予退为备役);
1947年1月19日授任1名:俞飞鹏(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
1947年2月28日晋任1名:姚以价(原中将,并予退为备役);
1947年6月13日授任1名:陈铭枢(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
1949年1月追晋5名:李明(内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黄百韬(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
陈章(内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邱清泉(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熊绶春(内战阵亡,
生前为陆军中将);
陆军中将加上将衔55名
1936年9月12日授加1名:张发奎;
1936年9月12日加衔1名:余汉谋;
1936年9月26日加衔9名:张治中、张之江、钱大钧、鹿钟麟、陈诚、卫立煌、马鸿逵、薛岳、刘建绪;
1936年12月16日加衔2名:庞炳勋、孙连仲;
1936年12月16日授加1名:盛世才;
1937年1月8日加衔1名:吕超;
1937年3月13日加衔1名:李品仙;
1937年3月31日加衔1名:邓锡侯;
1937年4月10日加衔1名:朱绶光;
1937年4月12日追加1名:黄慕松(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7年5月14日加衔2名:廖磊、夏威;
1937年6月7日加衔1名:王树常;
1937年9月2日授加4名:黄绍竑、黄旭初、陈仪、熊式辉;
1937年9月2日加衔1名:邹作华;
1937年9月18日加衔2名:刘文辉、杨森;
1937年10月15日加衔1名:杨杰;
1937年10月22日加衔1名:刘兴;
1938年1月28日追加1名:周浑元(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
1938年2月2日加衔1名:贺耀祖;
1938年10月24日加衔1名:唐式遵;
1939年5月2日加衔2名:张自忠、孙震;
1939年5月13日授加1名:卢汉;
1940年5月25日加衔3名:潘文华、王瓒绪、王陵基;
1941年3月19日赠加1名:贾德耀(追赠为陆军中将,特加上将衔;生前为民国将领);
1945年10月3日加衔1名:胡宗南(黄埔一期,国民党军在大陆期间唯一的“上将黄埔生”);
1945年11月19日赠加1名:井勿幕(生前为民国将领);
1946年1月12日赠加1名:方策(追赠陆军中将特加上将衔,生前为民国将领);
1946年2月18日加衔1名:汤恩伯;
1946年6月13日加衔2名:黄祺翔、罗卓英;
1947年6月特加1名:伯达马宁尔;
1947年8月9日加衔1名:林蔚;
1948年3月26日追加1名:鲁英麐(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8年5月17日追加2名:刘戡(内战兵败自戕,生前为陆军中将)、严明(破格追晋陆军上将衔;内战兵
败自戕,生前为陆军少将);
1949年2月21日加衔1名:李汉魂;
1949年5月24日加衔1名:刘士毅;
1949年8月17日加衔1名:马步芳。
国民党高级将领名单-----中将篇
胡三余中将 国民党炮兵司令
史泽波中将 国民党第十九军军长
马法五中将 国民党第四十军军长
陈长捷中将 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部司令
周毓英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五十一师师长
王靖国中将 国民党第十兵团总司令
赵承绶中将 国民党第七集团军总司令
梁培璜中将 国民党第十三集团军副总司令
孙楚中将 国民党第十五兵团司令官
牟中珩中将 国民党第十战区副司令
杜聿明中将 国民党徐州"剿匪"总部副总司令
李仙洲中将 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副司令官
宋希濂中将 国民党华中"剿匪"总部副总司令
范汉杰中将 国民党陆军副总司令
汤尧中将 国民党陆军副总司令
黄维中将 国民党第十二兵团司令官
韩浚中将 国民党第七十三军军长
罗历戎中将 国民党第三军军长
廖昂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七十六师师长
陈金城中将 国民党第九十六军军长
王耀武中将 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官
康泽中将 国民党第十五绥靖区司令官
文强中将 国民党徐州"剿匪"总部前进指挥部副参谋长
曹天戈中将 国民党第十九兵团副司令兼第八军军长
林伟俦中将 国民党第六十二军军长兼天津防守副司令
向凤武中将 国民党第七十一军军长
邱行湘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二零六师师长
郑庭笈中将 国民党第四十九军军长
廖耀湘中将 国民党第九兵团司令官
黄正诚中将 国民党第一师第一旅旅长
杜建时中将 国民党北宁线护路司令兼天津市市长
宋瑞珂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六十六师师长
马励武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二十六师师长
卢浚泉中将 国民党第六兵团司令官
武庭麟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十五师师长
喻英奇中将 国民党粤桂东"剿匪"指挥部司令兼三一二师师长
张淦中将 国民党第三兵团司令官
陈林达中将 国民党新编第五军军长
霍守义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十二军军长
区寿年中将 国民党第七兵团司令官
李涛中将 国民党新编第六军军长
张岚峰中将 国民党国防部保安第三纵队司令
孙殿英中将 国民党新编第四路军总司令
郝鹏举中将 国民党鲁南绥靖区司令兼第四十二路军总司令
孙渡中将 国民党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
张绩武中将 国民党津浦路护路司令部司令官
王景宋中将 国民党第三兵团副司令官兼桂中军区司令
莫得洪中将 国民党湘桂黔护路司令部司令官
段霖茂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五十七师师长
钟彬中将 国民党第十四兵团司令官
熊新民中将 国民党第一兵团副司令官兼第七十一军军长
赵锡田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三师师长
陈颐鼎中将 国民党第七十师师长
曾扩情中将 国民党川陕甘边区绥靖公署副主任
邱维达中将 国民党第七十四军军长
王雷震中将 国民党第三十五军副军长
萧以觉中将 国民党第六编练司令部副司令官
吴绍周中将 国民党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官兼第八十五军军长
侯吉晖中将 国民党第十二兵团政治部主任
刘嘉树中将 国民党第十七兵团司令官
王韵琴中将 国民党第十一兵团参谋长
周振强中将 国民党浙西师管区司令官
杨光钰中将 国民党第三军副军长
方靖中将 国民党第七十九军军长
王凌云中将 国民党河南第一路挺进军总指挥
郭一予中将 国民党徐州"剿匪"总部办公室主任
刘镇湘中将 国民党第六十四军军长
王秉钺中将 国民党第五十一军军长
陈士章中将 国民党第二十五军军长
黄淑中将 国民党第九军军长
米文和中将 国民党第一八一师师长
理明亚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五十五师副师长
王继祥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八十三师副师长
盛永兴中将 国民党第九十三军军长
胡临聪中将 国民党第四十一军军长
杨宏光中将 国民党第六兵团副司令官
王泽浚中将 国民党第四十四军军长
张义纯中将 国民党安徽省主席兼皖南行署主任
李以劻中将 国民党第五军副军长兼独立第五师师长
张鸿文中将 国民党第四十八军军长兼滇桂边区绥靖司令部副司令
李益智中将 国民党第五十五军第七十四师师长
高建白中将 国民党第二十四军军官总队总队长
王靖宇中将 国民党西康省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官
袁鸿逵中将 国民党第六编练司令部高参
孔庆桂中将 国民党江阴要塞司令官
杨安铭中将 国民党国防部部员
徐钟端中将 国民党川鄂边区绥靖公署高参
李九思中将 国民党第十三兵团副司令官
庄村夫中将 国民党豫鄂皖边区绥靖总司令部总司令
宋清轩中将 国民党晋陕边区挺进纵队司令
汪宪中将 国民党豫鄂皖边区自卫军司令
王绪镒中将 国民党第六编练部新兵纵队司令
胡靖安中将 国民党国防部保密局设计委员
杨文泉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七十二师师长
聂松溪中将 国民党山东省保安副司令
国民党高级将领名单----少将篇
郭天辛少将 国民党第19军68师师长
杨文彩少将 国民党第19军暂编37师师长
王震少将 国民党第30军30师师长
李旭东少将 国民党第40军参谋长
韩世儒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51师副师长
李献中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51师参谋长
李琰少将 国民党第73军副军长
周剑秋少将 国民党第73军参谋长
李纪云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30旅旅长
李昆岗少将 国民党第1军167师师长
罗哲东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70师副师长
韩尹明少将 国民党第42集团军参谋长
李铁民少将 国民党第42集团军1师师长
于泽霖少将 国民党第49军105师师长
刘润川少将 国民党第53军116师师长
唐保黄少将 国民党暂编第51师师长
李用章少将 国民党第3军副军长兼7师师长
杨天民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15师副师长
姚北辰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15师副师长
郭惠苍少将 国民党第92军21师师长
刘英少将 国民党第3军32师师长
路可贞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3师副师长
李英才少将 国民党第5兵团参谋长
谢代蒸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5军195师师长
封裔忠少将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长
留光天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5军43师师长
胡晋生少将 国民党第52军25师师长
郑明新少将 国民党第52军副军长兼195师师长
周由之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27师31旅旅长
刘振世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29军参谋长
李奇亨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27师副师长
李友尚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96军参谋长兼整编45师参谋长
万壑涛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96军副参谋长
徐其昌少将 国民党第61军66师师长
隰可庄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29军副参谋长
萧本元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58师师长
杨维翰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58师参谋长
李资深少将 国民党交警第8总队总队长
游凌云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66师参谋长
沈澄年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75师师长
林曦祥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75师副师长
王檄暅少将 国民党第34军73师师长
沈瑞少将 国民党第33军军长
曹近谦少将 国民党第33军参谋长
罗辛理少将 国民党第2绥靖区参谋长
晏子风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2师师长
唐孟恪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2师副师长
胡景瑗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2师213旅旅长
奇玉山少将 国民党伊克昭盟警备司令
龙矫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73师副师长
王世高少将 国民党第93军暂编20师师长
万又麟少将 国民党第17军48师师长
李子法少将 国民党第34军暂编44师师长
郑继周少将 国民党第34军暂编45师师长
贺奎少将 国民党东北"剿总"锦州指挥所副主任兼冀热辽边区副司令
黄炳寰少将 国民党联勤总部第10兵站总监
殷开本少将 国民党第93军参谋长
李文昭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8军参谋长
黄文徽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8军88师师长
邹玉桢少将 国民党第49军105师师长
景阳少将 国民党第93军暂编18师师长
李长雄少将 国民党第93军暂编22师师长
黄建镛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8军暂编54师师长
余辉庭少将 国民党第99军参谋长
顾心衡少将 国民党第28军副军长
杨焜少将 国民党第9兵团参谋长兼新3军副军长
文小山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1军副军长兼30师师长
陈时杰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1军参谋长
李定陆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3军参谋长
许颖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3军14师师长
杨温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1军50师师长
张羽仙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6军169师师长
罗莘莍少将 国民党第52军195师师长
罗英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6军22师师长
张麟阁少将 国民党东北"剿总"新编骑兵司令部参谋长
李嵩少将 国民党第60军暂编52师师长
董汝桂少将 国民党第4绥靖区参谋长
杨自立少将 国民党第44军162师师长
宋健人少将 国民党第63军参谋长
武之棻少将 国民党第25军参谋长
雷秀民少将 国民党第63军152师师长
张泽深少将 国民党第63军186师师长
黎天荣少将 国民党第63军152师代理师长
杜辅廷少将 国民党第107军参谋长
杨萌少将 国民党第100军副军长
崔广森少将 国民党第100军参谋长
盛超少将 国民党第100军63师师长
韦德少将 国民党第64军副军长
袁庆荣少将 国民党第105军军长
李日基少将 国民党第76军军长
高宪岗少将 国民党第76军参谋长
魏翱少将 国民党第7兵团参谋长
杨伯涛少将 国民党第18军军长
刘德溥少将 国民党第49军副军长
陶修少将 国民党第25军参谋长
陈文瑞少将 国民党第63军代理参谋长
彭定一少将 国民党东北守备第1总队总队长
汪匣峰少将 国民党第47军军长
李家英少将 国民党第47军副军长
陈玲少将 国民党第47军125师师长
张光汉少将 国民党第47军127师师长
陈远湘少将 国民党第41军副军长
郝勤福少将 国民党第104军参谋长
张惠源少将 国民党第104军258师师长
王宪章少将 国民党新编骑兵第4师师长
覃道善少将 国民党第10军军长
张文心少将 国民党第85军副军长、代理军长
王岳少将 国民党第10军副军长
吴庭玺少将 国民党第18军参谋长
夏建勋少将 国民党第10军114师师长
杨维垣少将 国民党第105军副军长
冯梓少将 国民党第35军101师师长
田士吉少将 国民党第35军参谋长
贾璜少将 国民党第11兵团参谋长
成于念少将 国民党第105军参谋长
靳书科少将 国民党察哈尔保安副司令兼张家口警备司令、城防司令
李思温少将 国民党第105军210师师长
韩天春少将 国民党第105军251师师长
郭跻堂少将 国民党第105军259师师长
关于张岚峰和袁岚峰简介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张岚峰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