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上华_宋上华秦腔打金枝
今天给大家聊到了宋上华,以及宋上华秦腔打金枝相关的内容,在此希望可以让网友有所了解,最后记得收藏本站。
你心目中的秦腔十大名角都是谁?
从民国到如今,秦腔名角多了去了。因各人爱好不同,欣赏的角度,还有年龄方面的原因,答案是不尽相同的。
农夫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爱看秦腔戏,到如今巳有五,六十个年头了。我心目中的秦腔名角有活周仁任哲中,郭明霞,袁克勤,刘毓中,孟遏云,王辅生,闫振俗,贠宗翰,李爱琴,李正敏,肖若兰,肖玉玲,刘茹惠,郝彩风,王玉琴,吴德,陈妙华等(已超过了十名,但实在无法割爱)。
当然,秦腔的新人辈出,现在仍活跃在舞台上的很多秦腔新秀,诸如丁良生,候红琴,孙存蝶,张涛,乔慷慨等也都很优秀,但说实话并没有亲临戏台下看过他们的演出,只是在电视上看到过。
百名演员唱腔集锦,按年代分出10名就可以了!
1、李正敏、陈雨农、刘毓中;王谋儿、朱林峰、王文鹏 苏育民、晋福长、王天民;田德年。
2、杨金声、何振中 孟遏云、张德明、宋上华;王集荣、李正华、闫振俗
李甲宝、刘易平.
3、袁克勤;张建民、苏蕊娥、康正绪
杨金凤、杨令俗、李可易;李夕岚、张新华、王仲华
4、李爱云、刘化鹏、王玉琴;樊新民、李正斌、王辅生 吕明发、马蓝鱼、颜春苓;殷守中。
5、董化清、阎更平 余巧云、贠安民、赵桂兰;焦晓春、查俊卿、乔新贤
张彩香、杨天易。
6、任哲中;肖若兰、杨桂琴、姚裕国
李应贞、陈振民、雷震中;周辅国、付凤琴、雷开元。
7、肖玉玲、陈仁义、申水琴;郝彩凤、尹良俗、郭明霞 王君秋、南秦秀、全巧民;崔惠芳、
8、闫瑞民、舒曼莉 曹海棠、陈妙华、李买刚 张咏华、张惠霞、郭葆华
王麦兰、贺美丽、蔡志诚;
9、李淑贤、张燕、马友仙 李兴、郝宝丽、昝金香;高信民、霍惠君、马金仙。
当然还有现在活跃在舞台的名家:就是各位梅花奖得主(名单露掉观众补齐)。
第3届 李东桥 秦腔《千古一帝》
第5届 戴春荣 秦腔《卓文君》
第13届 李 梅 眉户《留下真情》
第14届 窦凤琴 折子戏《斩秦英》、《打路》、《卷席筒》
第16届 雷通霞 折子戏《失子惊疯》、《探窑》、《谢瑶环》
第17届 候红琴 秦腔《火焰驹》
第18届 谭建勋 秦腔《飞将军李广》
第18届 孙存蝶 秦腔《柳书传奇》
第18届 李 娟 秦腔《杨七娘》
第19届 柳 萍 折子戏《武松杀嫂》《月下来迟》《打神告庙》
第21届 李小锋 折子戏《白逼宫》《打柴劝弟》《盘肠战》
第21届 齐爱云 秦腔《郑英娇》
第21届 边 肖 折子戏秦腔《白逼宫》陇剧《坐楼杀惜》《苏武归汉》
第23届 任小蕾 秦腔《雀台歌女》
第23届 王新仓 折子戏《悔路》《逼侄赴科》《拷寇》
第23届 张小琴 折子戏《斩窦娥》、《杀狗劝妻》、《劈棺惊梦》兰州戏曲剧院
第23届 张哓琴 折子戏《赵五娘吃糠》《月下来迟》《李逵探母》青铜峡文工团
第24届 张 蓓 折子戏《虞姬泪》《杀狗》《鬼怨.杀生》
第24届 惠敏莉 秦腔《柳河湾的新娘》
第24届 屈巧哲 折子戏《赵五娘吃糠》《背女》《赶坡》
第24届 李小雄 折子戏《杀庙》《寇准背靴》《太庙请罪》
第25届 李 梅 眉户《迟开的玫瑰》(二度梅)
第25届 李君梅 秦腔《梨花情》
第25届 候 艳 折子戏《武松杀嫂》《花木兰》《安安送米》
第25届 李淑芳 折子戏《藏舟》《柳公馆》《山乡御妹》
第26届 赵杨武(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
苏凤丽(甘肃省秦腔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
屈连英(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
李东桥 二度梅(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柳萍 二度梅(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
张 涛(第27届,2015年,西安市秦腔剧院)
韦小兵(第28届,2017年,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
袁丫丫(第28届,2017年,天水是西秦研究院副院长
李小青(第29届,2019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
袁克勤 任哲中 马友仙 肖若兰
肖玉玲 周辅国 刘毓中 李淑芳
薛南宁 阎振俗
伴演角色,举例于下,按上顺序为:
《 斩黄袍》《周仁回府》《断桥》《于无声处》《三堂会审》《火焰驹》《三滴血》《河湾洗衣》《斩韩信》《十五贯》
注,一,其中薛南宁唱《斩韩信》我记不准,请友们指正。
二,上述十位的选定,主要是凭自己的喜好。夲人绝无专业评论之意。
田雨浓,党甘亭,刘毓中,田德年,王天民,何振中,宋上华,苏氏三杰,陈仁义,杨令俗,李正敏,孟遏云,肖若兰,苏蕊娥,余巧云,肖玉玲,李爱云,王玉琴,全巧民,张咏华,陈妙华,郭明霞,仁哲中,尹良俗,杨天易,焦晓春,宁秀云,王芷华......等等
我心中的秦腔十大名角是:1秦腔正宗李正敏,2衰派一绝刘毓中,3须生翘楚刘易平,4花面魁首田德年,5活诸葛焦晓春,6弹颤一绝郭明霞,7木偶戏名生袁克勤,8六龄童李爱琴,9农民领袖任哲中
10幽默大师闫振俗
作为戏迷,说起西北地区秦腔界明家真是太多了,在我心目中远不止十大名角。如果非要局限于十位,那我也只有分两个阶段来讲了。
老一辈艺术家有:马友仙,肖若兰,肖玉玲,王辅生,任哲中,阎振俗,郝彩凤,刘毓忠,郭明霞,陈仁义等多位。
中青年艺术家有:李东桥,李梅,李娟,李小峰,齐爱云,候虹琴,刘随社,丁良生,柳萍,候艳……实在是太难以割舍,让人很纠结
雷开元的血泪仇,王辅生的看女,李乃刚的包公赔情,任哲中的周任回府,肖玉玲的火焰驹,陈妙华的三滴血,刘随社的金沙滩,丁良生的苏武牧羊,马友仙的游西湖,郝彩风的祝福。乔康慨的教学。名家荟萃,秦腔发杨广大,西北老年人的文艺美餐
秦腔界名角太多了,举不胜举,有老一辈和已故的艺术家们,也有正在活跃在舞台上为秦腔事业奉献的中青年,如果一定要拿十个名角为局限的话,只有按个人喜欢的排名了,老一辈有刘毓中 田德年 阎更平 陈妙华 肖玉玲 李夕岚 张咏华 马友仙 贠宗瀚 王辅生 等十位老艺术家了。新秀太多太多了,个人喜欢:张兰秦 窦凤琴 张 涛 候红琴 王战毅 李 宁 李东桥 李小锋 惠美丽 王占锋 不好意思选择了,因为新秀太多……
郝彩凤,马友仙,郭明霞,尹良俗,员宗汉,肖若兰,雷开元,全巧民,任哲中,苏蕊娥,苏育民,苏哲民,李爱琴,肖玉玲,孙存碟,王辅生,蔡志诚,孟遏云,马咏华,王君秋,张小斌,陈妙华,李夕岚,马桂英,马兰鱼,老一辈的,还有戴春荣,大家不会陌生吧?曾经也是唱闺阁旦的《卓文君》饰演卓文君。
谭天杏,侯红琴,窦凤琴,丁良生,李淑芳,王占毅,李小锋,王新仓,李梅,
秦腔是大西北人最爱的……比较有名的是 张兰秦 窦凤琴 孙存碟 白江波 李买刚 陈仁义 雷开元 李小峰 刘随社 郭明霞……因为她们的唱腔风格……别人只能模仿……无法超越
秦腔的主要特点30字
秦腔流行于陕西、甘肃等西北各省。 明代中叶以前在陕西、甘肃一带的民歌基 础上形成。它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昆腔、弋 阳腔、青阳腔等剧种的影响。
它的特点是:
1、音调激越高亢,以梆子按节拍,节奏鲜明, 唱句基本为七字句,音乐为板腔体。善于 表现悲壮、激昂和凄楚的情感。以演历史 题材的大戏为主,也有很多描写家庭伦理 的剧目。
2、大都文词通俗,结构紧凑,表达人 物思想感情质朴有力。在明末清初秦腔流 传南北各地,对许多剧种都有不同程度的 影响,成为“梆子腔”(或叫“乱弹”)系统中 代表性剧种。
3、流行于陕西的秦腔以“西安乱弹”为主,又有“同州梆子”(也叫“东路 梆子”)。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文 艺工作者曾用秦腔的艺术形式,创作、演 出了《穷人恨》《血泪仇》等现代剧,对于 革命宣传和艺术改革都起了积极作用。解 放后秦腔在剧目创作和艺术革新上有很大提高,影响很广。
秦腔的著名演员有刘毓中、李正敏、 苏育民、宋上华、孟遏云、萧若兰等。
拓展资料
秦腔(Qinqiang Opera),中国西北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成熟于秦。
秦腔又称乱弹,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为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
宋上华的吕蒙正赶斋门都是谁
宋上华(1918-2003),陕西长安人。12岁入西安易俗社学艺,师承名家陈雨农、党甘亭。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工花旦、青衣。
《吕蒙正赶斋》(全折)(与杨令俗合作演出)
杨令俗(1918-1998)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陕西长安县人。工小生。1929年经其兄杨理俗( 易俗社旦角演员)介绍考入易俗社九期,始随陈雨农、赵杰民学旦角,后改工小生。
新秦腔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1921年宋上华,易俗社赴汉口演出,新秦腔以其健康清新宋上华的内容,严肃认真宋上华的表演,震动了武汉三镇,受到各界的好评。
在此影响下,山东、河北、天津、甘肃、宁夏、陕西等地,都相继成立了仿照陕西易俗社建制的戏曲团体。如山东、河北、天津的易俗社,甘肃的化俗学社、平乐学社,宁夏的觉民学社等。
新中国成立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指引下,大力进行了改戏、改人和改制,使得秦腔剧目繁荣了起来。秦腔剧团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及西北地区,秦腔艺术有了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1952年,举行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秦腔《游龟山》获得剧本创作奖、演出二等奖。刘毓中、苏育民、王天民、宋上华、孟遏云、杨金凤、刘易平、张新华等著名秦腔演员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和奖状。
1958年,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二三团和西安易俗社三大秦班,组成了“陕西省赴京汇报演出团”,随带秦腔《游西湖》、《三滴血》、《赵氏孤儿》到京汇报演出,轰动北京,广受好评。
当时的田汉、梅兰芳、尚小云、曹禺、欧阳予倩、马少波、阳翰笙等许多著名戏剧艺术家在报刊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评论文章,对三大秦班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美,秦腔被誉为“老树红花”。
在20世纪70年代末,秦腔大步走向荧屏,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陕西电视台创办了“秦之声”栏目,将荧屏艺术与秦腔艺术巧妙地结合,不断推出新剧目和名家新秀,组织了各种形式的群众秦腔演唱会和各种大赛,是农村群众最受欢迎的栏目。
后来,《秦之声》栏目通过卫星向全世界的观众进行播出,极大地开阔了秦腔视野,争取和培养了一代秦腔爱好者,对于继承和发扬秦腔艺术,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柜中缘的关于作者
大剧作家孙仁玉先生的秦腔名剧《柜中缘》,自1915年(民国四年)三月由陕西易俗社首演之后,迄今八十年来一直活跃在戏剧舞台上,曾被许多剧种移植演出。单在易俗社本社内,就唱红过刘箴俗、王天民、宋上华、肖若兰、全巧民等好几代演员。《柜中缘》的剧本,也出版过十余次,有1916、1918年易俗社石印本,1921年武汉铅印本,1932年在北京演出后的铅印本,40年代西安坊间的多种印刷本,1959年陕西传统剧目汇编本,1981年赴日本演出本, 1982年中国戏剧出版社的《易俗社秦腔剧本选》书录本等。
然而,这样一个地地道道的秦腔名剧,近几年来在剧种归属和著作权上却出现了一些分歧的意见,四川有人说柜中缘是川剧传统戏,湖北有人说是汉剧的传统戏,又有人说河北梆子是柜中缘的老祖宗,山西也有人说柜中缘是山西梆子的传统戏。其实,剧作家孙仁玉的《柜中缘手稿》现在仍存在孙先生的长孙孙永宽(西安市第五建筑工程公司劳资处长)的手里,这才是真正的最有力的证据。不仅如此,近年来陕西的戏剧研究者,连剧作者孙仁玉先生写作《柜中缘》的生活依据都调查得清清楚楚了。两年前陕西临潼县文化馆的张玉振先生在文艺界的朋友及孙仁玉先生家属的帮助下,经过长期调查研究编写出了一本《孙仁玉传》,已由陕西三秦出版社出版。玉振同志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其中一部分就是孙仁玉创作剧本的生活原型。《柜中缘》的故事情节,原来就是孙仁玉亲自目睹和经历的故事。
;清·光绪三十二年春,孙仁玉受临潼知县李嘉绩的多次恳邀,辞去了三原宏道高等学堂教习之职,回到临潼县横梁学堂任教,同时,孙仁玉又打算在家乡雨金镇再筹建一所新型的高等小学。当年暑假孙仁玉回到乡下,四处奔走,忙了一夏,终于如愿以偿。初秋,即将回县城准备横渠开学的时候,孙仁玉才想起行前应该去看望一回老岳母。
这一天,孙仁玉跟妻子胡润芝来到临潼东胡门村探亲。他们一进村就见到一团一堆的人们在那里窃窃私议着什么,及至进了胡家大门,才知胡家发生了一桩出乎意料的事件:不知是什么人在先一天夜里把一具无名尸首搬放在胡润芝的堂兄弟家门口,早晨乡约知道后,连忙报告给地方官,官家便带人前来察看。这位兄弟见官家来人,认为是要拿他拷问,三十六计走为上,竟先跑掉了。官家则认为他是畏罪潜逃,急命差人前去追拿。正当此时,孙仁玉和润芝来了。仁玉弄情情况后,便出面与官家论理,这位地方官一来见是举人老爷出面说话,不敢不听;二来听着有理,当时也确实无法确认胡家有罪,便遵照孙仁玉的建议,进一步在村子里寻找线索。一会儿,原派出捉拿胡公子的差人回来了,向官家报告说;老远看见那小伙进了一户人家,可就是没有搜见。官家继续带人在胡村搜索,结果不到半天时间,终于水落石出。其实移尸者也非真凶,只是借尸向胡家挟嫌报复而已。真象大白之后,孙仁玉便要求官家非去寻回这位胡公子不可。官家和差人也自知理缺,只好前去寻找。后来,仍是在那户人家接回了这位兄弟;孙仁玉看出这位兄弟虽经一场虚惊,然而却面带喜色,觉得有些诧异,便问他是在哪里躲的?这位青年回答说“在箱子里”,说罢又爬在润芝耳边嘀咕了几句,润芝没听完便莞尔一笑,大声说道:“怕啥哩,给你姐夫说嘛!”年轻人这才羞红着脸向仁玉讲了详情。说他跑过了几个村庄,回头看见有人追赶,便急不择路地闯进一户人家。这家屋里只有一位姑娘在家,他向姑娘讲了冤情,甚得姑娘同情,便领他进了绣房。起先想把他藏进柜里,又想到这是口新柜,没缝儿,怕把他闷死。随后,指着一口大箱子,说背后有老鼠咬破的洞,便把他锁进箱子里。那差人怎么会知道他在箱子里呢!搜搜就走了。姑娘关了大门,开了箱销,他出来正向姑娘磕头道谢,姑娘的妈回来了。见女儿把他关在屋里,好不气恼,还打了姑娘几下。后经他和姑娘说明情况,才算平息。娘们俩又去房中说了一阵悄悄话,姑娘的妈出来便对他说,事情已经闹到这步田地,只有把女儿许给他了。叫他回去后差媒提亲哩!正说着,那差人便又来了……。孙仁玉听罢,戏谑地说:“那姑娘太心疼你了!其实,把柜盖稍往外一拉,那缝子进去的气两个人都吸不完。”一边又笑着对润芝说:“快叫你婶娘准备吧,就说胡公子躲祸得喜了!”一场栽赃陷害的丑剧,不料却引出了一桩奇特的姻缘,真算得上千古传奇了。
五年之后,爆发了天翻地覆的辛亥革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被**,孙仁工和李桐轩等人不仅积极参加了这场革命,而且在同志的支持下,办起了一所新型的戏剧团体--陕西易俗社,利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戏曲艺术移风易俗、辅助社会教育。易俗社建社三年之内,他们除改造传统旧戏之外,光新创作的“新剧”就达到百余本,孙仁玉一人就写了四十多本深受观众欢迎的“新戏”.正当易俗社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为这一场革命的胜利兴奋异常、拼命工作的时刻,不料中国政治舞台上却又发生了重大变故。窃国大盗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成果,在全国范围内派出爪牙疯狂迫害革命党人。给陕西派来了一个陆建章,掌握军政大权,极力打击、排挤革命党人,使陕西的革命形势急转直下。原在督军府供职的革命分子,一个一个地遭到陷害,稍有反抗,便被罗织罪名追捕**。一时间长安城头阴云密布,孙仁玉的许多好友和学生如郭希仁、刘蔼如、王敬如、续范亭、范紫东等都被迫相继离开了政界或逃往外地。孙仁玉有位学生名叫李可亭,民国建元后,一直在督军府供职。三、四年来对易俗社的事业一直给予关心和支持。此人富有革命斗争精神,年轻气盛嫉恶如仇,是陕西反袁斗争的干将之一。所以被陆建章视为眼中一钉,便罗织罪名,企图捕他入狱,施加迫害。幸得友人暗透消息,才得虎口逃生。
一天深夜,孙仁玉正在寓所挑灯笔耕,忽听有轻轻叩门之声,孙仁玉开门便撞进一条黑;影,仔细一看,正是连日来一直为之担心的学生李可亭。赶紧关门上闩,拉可享来到书房。可亭详细诉说了他幸得同志暗通消息,才得抢先出逃的经过。孙仁玉长出了一口气,心中的石头才算落地。可亭又说自逃出两三天来,在西安城内已经换了好几处地方了,原因是在当前白色恐怖的情况下,城里人情薄,都怕受连累。今晚赶来是想跟先生商量个去从的地方。孙仁玉听罢坚定说:“城里绝不可久待,还是去乡下为好!但千万不能回临潼雨金,陆建章一定会派人去家乡搜寻。”略略筹思了一下接着说:“到渭北!三原、富平、泾阳一带都可,那里基本上是陕西辛亥党人的气候,有你的熟人,也有我的同窗、同事,人都绝对可靠。”接着又说:“我写几封信,你带上,明天一早,我送你出城!”二人又谈了一阵陕西当时的险恶形势,就安排可亭休息。孙仁玉便在灯下修书,几封信写毕,浮想联翩,久久无法入睡。李可亭在西安城内无法藏身的眼前事实,勾起了那一年有一位乡下姑娘藏参弟于箱子内避难的回忆。两相对照,那位乡下姑娘的纯朴善良、救人危难的崇高品德,多么感人啊!他随即产生了要编一出戏的强烈欲望,写一个能够舍己救人、勇于搭救为国为民之士的农村姑娘,让城里不敢仗义的男子汉们看一看!一时间,光绪二十二年在临潼东胡门村发生那一桩富有戏剧性的真实事件,和众多的具有正义感、纯朴善良的农村姑娘的形象,以及在家乡农村所熟悉的一些其他人物,都一个个浮现在眼前…
送走李可亭的当天夜里,孙仁玉便开始了《箱中缘》的写作。出子当时现实斗争的情势,以及考虑到舞台演出的条件,孙仁玉给现实题材上包装了一层历史的外壳,把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设计在南宋。剧中的许翠莲,当然是以搭救胡公子的那位姑娘为基础的。那位相公便是胡公子与李可亭形象的综合。他想这个人物应该是追随远在南方的孙中山革命,而又身处北方正遭反动势力迫害的一代青年形象的反映和概括。至于这位男主人公的名子,他猛然忆起在道光年间临潼有位举人的名字“李映南”,便决定借用老举人的名字,叫他李映南!”但是,只模仿生活原型,孙仁玉感到情节还有些单薄,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还欠缺情趣。一口大箱子的道具,在舞台上也不好处理…。“戏不够,丑来凑”,应该有个可爱的小丑。一想到这里,家乡村子那位淘气的小青年的形象立刻出现,索性给他个名字就叫“淘气”罢。至于那口箱子……对了,当时对胡家小兄弟说过;“柜子稍硝拉开一条缝,就闷不死人”,于是就把“箱子”改成了“柜子”。这一变,立刻变出许多情趣盎然的“戏”来。这一下,顺溜得多了,情节合理,演员也有戏做。戏名也就自然而然地由《箱中缘》改为《柜中缘》了。
剧本定稿之后,立即投入了排练。教练长陈雨农除排另外几个小戏外,还正在排导高培;支的大戏《苦乐记》分不出身。所以就把剧本交给党甘亭教练排导。陈教练长还自告奋勇地为《柜中缘》设计唱腔。女主角许翠莲就由在孙仁玉的大戏《青梅传》中唱红了的天才小演员刘箴俗担任。这样编剧、导演、演员可谓珠联壁合。刘箴俗把个许翠莲演得活灵活现,尤其是“许翠莲来好羞惭”一段,唱得感人肺腑,每次唱到“这才是手不动红红自染”一句,都赢得满堂喝彩。《柜中缘》成了继前几月上演的《青梅传》之后,又产生了强烈轰动效应的剧目,西安古城街谈巷议,人们争相观看。
自此以后,《柜中缘》牢牢地占领着戏曲舞台,成为易俗社的保留剧目。二十年代初易俗社带到武汉演出,三十年代又两次带到北京演出,真是唱到哪里,红到哪里!易俗社所培训出的演员们把这个戏带到西北五省,唱得广大城乡妇孺皆知。戏迷们谁不会唱“许翠莲来好羞惭,悔不该门外做针线……”! 《柜中缘》是观众耳熟能详的一折秦腔传统小戏,至于它的编剧,许多秦腔权威资料认为是孙仁玉,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剧本上标有“孙仁玉整理”的字样,但据调查考证,它的真正编剧并不是孙仁玉,而是孙的同仁李干臣。
李干臣(1881-1952),秦腔剧作家,今甘肃兰州榆中人,曾任陕西易俗社、陕西新民社编剧等职。创作的剧目有《柜中缘》、《桃花泪》、《闺阁缘》、《鱼水缘》、《五色棒》、《重圆镜》、《虞侯传》等古装戏,有《商人救国》、《汉奸榜样》、《马到成功》等现代戏。其中《桃花泪》创作于1918年,1919年1月被易俗社搬上舞台后,立即引起轰动,1934年该剧在美国芝加哥万国博览会上荣获大奖,成为秦腔有史以来唯一获此殊荣的作品。至于《柜中缘》,则另有一番传奇色彩和辛酸。李干臣自幼喜欢戏曲,早年在西安上大学时,根据发生在老家榆中青城的一段真实故事,创作了剧本《柜中缘》,由于该剧具有强烈的反封建色彩,他被校方开除,后又逼迫返回甘肃老家。此后,该剧于1915年被易俗社整理上演,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并很快被京剧、豫剧等其它剧种移植,时至今日,仍久演不衰,成为李干臣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 秦腔
主演:刘箴俗、王天民、宋上华、肖若兰、全巧民
京剧
主演:李玉茹 黄正勤 伊鸣铎 孙正阳
淮剧
玉莲――陈芳
岳雷――崔成华
刘母――李青
淘气――黄建华
曲剧
主演:马逢春 刘典章 王禄庭 宁建华
评剧
表演者:尹敬红 吴君 葛永明 王立平
川剧
主演:许倩云 静环 唐云峰 李桐君
江苏京剧
刘玉莲――李 乐
淘 气――王 东
刘 母――陈丹娜
写到这里,本文关于宋上华和宋上华秦腔打金枝的介绍到此为止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如果你还想更加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宋上华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